出版社首頁 > 客家出版品網路書店 > 文化歷史 >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

時間:2025-08-20     人氣:
作者: 邱榮裕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
登入會員,才能使用加入收藏功能
出版社:世界客家出版社
書籍原價:680
優惠價格:612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出版時間:2025.8
ISBN:9786269955305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出版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對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契約文書深入分析客家移墾歷史的追溯,以及革命運動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深化了臺灣歷史與客家研究,豐富了學界對相關議題的討論。 以〈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庄民集資建街合約字契約書之初探:以彰化縣永靖·淡水廳大龍峒為例〉示範,作者點出研究者忽視民間所藏的古契約文書資料,認為地方史的研究,除了典藏文獻資料與相關論文的耙梳外,史蹟考察和地方耆老的拜訪必不可少。這篇文章採用歷史文獻分析、田野調查以及比較法,主要以留存臺灣清代民間古契約文書為對象,探究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中,客家與閩南族群,兩大漢族在清代移墾方式的異同。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整理出嘉慶年間臺灣北部淡水廳大龍峒閩南庄民集資合約字契約書,同時也發掘嘉慶年間臺灣中部彰化縣永靖客家庄民集資合約字契約書,並進行兩地街肆實地考察,以明瞭客閩兩庄街市發展的異同,並作為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集資建街肆案例的瞭解,同時歸納出嘉慶年間臺灣移民社會發展,已經從移墾社會進入到到商業街肆形成的社會。

見微知著,全書以歷史研究、文獻分析之方法,深入剖析清代契約文書,提供移民社會商業與土地制度的歷史證據,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缺口。作者也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研究的結合,將實地考察與史料分析結合,深化客家文化的歷史脈絡。並且嘗試跨學科融合,結合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提升學術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世界客家出版社#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作者介紹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作者邱榮裕簡介:

邱榮裕,1955年生,桃園客家人。畢業於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後赴日取得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返國後,長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曾任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兼任副教授,為臺灣當代少數深耕歷史學門與客家研究之學者。其學思體系植基於清代移民史、民間信仰、族譜研究與歷史教育。

邱氏曾任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理事長、客家委員會學術與諮詢委員,並參與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考試院命題與閱卷委員,兼具學界聲望與政策實務經驗。歷年出版學術著作與專書包括《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臺灣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臺灣桃園大溪南興庄纘紳公派下弘農楊氏族譜》與《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等,並參與編撰《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五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市客家事務十週年紀實》等重要成果,累計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其學術筆法兼具實證細緻與田野關懷,對臺灣客家歷史與文化的梳理與建構貢獻卓著。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序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導讀

這本客家研究專書集結個人客家專題研究論文25篇,散佈在臺灣歷史研究、臺灣客家研究、文化比較研究等三個範圍。為讓讀者方便閱讀及呈現文章特別之處,作者在此推薦3篇,介紹給讀者參考。

1.〈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庄民集資建街合約字契約書之初探:以彰化縣永靖·淡水廳大龍峒為例〉

第一篇文章推薦的目的,在於提醒讀者不要忽視民間所藏的古契約文書資料,要做地方史的研究,除了典藏文獻資料與相關論文的耙梳外,史蹟考察·地方耆老的拜訪必不可少。

這篇文章采歷史文獻分析·田野調查以及比較法,主要以留存的臺灣清代民間古契約文書為對象,探究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中,客家與閩南族群,兩大漢族在清代移墾方式的異同。

在研究過程中,幸運整理出嘉慶年間臺灣北部淡水廳大龍峒閩南庄民集資合約字契約書,同時也發掘到亦是嘉慶年間臺灣中部彰化縣永靖客家庄民集資合約字契約書。

隨後更進行兩地街肆實地考察,以明瞭客·閩兩庄街市發展的異同,並作為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集資建街肆案例的瞭解,同時歸納出嘉慶年間臺灣移民社會發展,已經從移墾社會進入到到商業街肆形成的社會。

臺灣當時部分地區居民以集資持股購地建街肆方式,興起商業貿易投資,嘉慶年間兩份街肆集資合約書契實是很好的證明例子,亦說明客家族群在嘉慶年間與閩南族群同樣具有以集資持股購地建街肆方式,興起商業貿易投資的能力。

2.〈臺灣客家族譜、田野追蹤: 新竹縣寶山鄉「廬江堂」何明勳《渡臺記》記事析探〉

第二篇文章推薦目的,在於讓讀者瞭解清代移民社會,客家人初次來台如何把握機會,開拓荒野,建立家園,立足臺灣的事例。

這篇文章是以清嘉慶年間一位16歲青年人何明勳,從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到臺灣北部淡水廳墾拓之事蹟為例,藉由田野調查搜尋的《渡臺記校注》資料,探究何明勳立業開墾·建立家屋及其後裔發展情形。

《渡臺記》是一本罕見清道光年間金廣福大隘墾拓者,以真人真事跡將開發過程作詳細記錄的書籍,亦是少見採用編年記傳方式,並以客家七言文句記述的房譜資料。其內容是由何明勳與妻子陳秀妹兩人,在晚年口述生平事跡給子女知曉,並由三子德勝作紀錄而成的自身傳記。

文章主要論述在清代移墾社會何明勳來臺,如何成家立業之事,因此在資料的運用,偏重探索其個人在不同階段中具有代表性事情的整理,依時間先後,重點介紹有關何明勳一生奮鬥關鍵的事情。

3.〈羅福星革命思想對日據臺灣當局及社會之衝擊〉

第三篇文章推薦目的,在於讓讀者瞭解客家青年羅福星革命烈士(1886-1914),為何來到日本殖民地臺灣,因企圖喚醒並推展臺灣漢人革命思想,而願意犧牲個人生命事。

這篇文章主要以歷史研究、文獻分析之方法,將臺灣日據時期之《臺灣日日新報》、《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以及相關文獻資料,詳加分析,作為論述20 世紀初期羅福星發揚孫中山革命思想,對當時日本殖民地臺灣當局與社會所造成衝擊之研究。

臺灣客籍志士羅福星,字東亞,號國權,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高思鄉大地村。1903年(明治36年)印尼華僑學校中學畢業羅福星18歲,與祖父由印尼雅加達到臺灣,於新竹廳苗栗一堡牛欄湖庄落籍,隨後寄籍於苗栗街,入學苗栗公學校就讀,1907年(明治40年)與祖父離開臺灣,返回廣東故鄉,途中經廈門,因仰慕孫中山革命思想,旋即加入「中國同盟會」,開展革命抱負。

曾參與1910年廣州起義、跟隨胡漢民以及率領南洋招募之民軍等事情,可以清楚看出其對革命的熱誠,亦即不怕死、不愛錢的革命精神。羅福星也因有在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更成為日後 1912 年到日本殖民地臺灣,企圖發動臺灣人民革命的原動力。

臺灣總督府所屬檢察長三好一八,其個人認為臺灣社會發生如此大的陰謀事件,主要是民族敵對觀念興起所致,而這個觀念的發生,源於中國南部武昌革命烽火的影響,讓臺灣人民以為仗勢中國的力量,可以使得臺灣革命大業容易遂行。這個看法無疑肯定了羅福星追隨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對臺灣島民而言,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目錄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目錄:

推薦序 I

自 序 III

壹、臺灣歷史篇 1

施琅治臺主張與清初禁令 3

大龍峒的開發與保安宮 22

客家人清代移民臺灣的幾個問題 47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興起與發展之探究 72

從日人征臺資料論臺灣北部客家乙未抗日事蹟 92

羅福星革命思想對日據臺灣當局及社會之衝擊 112

臺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案件人權反思 132

中華傳統文化傳衍與和合 161

開漳聖王民間信仰在臺灣的發展 170

貳、臺灣客家研究篇 184

臺灣客家興起與發展 186

臺灣客家的歷史與文化 197

從臺灣歷史看客家民間信仰發展 218

客家民間信仰研究的傳統與創新 229

論述客家「三山國王」民間信仰之變遷241

臺灣客家民間信仰源流與開創 252

「田調視野」桃園客家落地生根印記 267

臺灣清代客家移墾霄裡社楊氏纘紳公祖譜資料研究 282

客家屋場、風水信仰中楊公先師崇拜的印記 293

臺灣客家族譜、田野追蹤 307

從「史蹟」見證浪漫臺3線人文底蘊 325

參、文化比較研究篇 335

族群文化:異域客家民間信仰的變容 337

從客家宅院檢視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實踐 355

論兩岸慚愧祖師、定光古佛民間信仰之差異 382

從文化資產角度諮議客家連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的保存與活化 400

清代臺灣移民社會客閩莊民集資建街合約字契約書之初探 412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內容連載

施琅治臺主張與清初禁令*

一、前言

自古代以來,道德觀念即成為我國評價一個人物在歷史上成敗的重要指標。這種注重道德習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清代自乾隆皇帝起在這方面特別提倡,尤其強調忠君的教化,因此明清之際的人物為肆應變局而降清、事清的人,便被編入不忠不義、大節有虧損的[貳臣傳]之列裡。這些人此後不但遭受鄙視,同時在歷史的研究上也令人不恥,而受到冷漠的對待。明清之際的若干史實與真相,由於歷史研究受到道德觀念的影響而極端化,很多的歷史事實就被隱沒而不彰顯。一般人也就無法清楚的了解,明清之際歷史實際的情形。然而,近幾十年來明清部份檔案,陸續被整理公布,有助於這段時期的歷史研究,若干的史實也就因此獲得印證。

明清之際,有關明武將降清的研究,基本上道德的批判是一般學者所注重的 ,歷史研究若以「忠奸之辨」、「民族大義」評斷,這是不足作為史實的解釋。以為應從多方面的角度去挖掘史實,才能呈現完整的歷史,也才足夠達到提供後人借鑑的目的。

有關施琅與臺灣的研究,由於資料的掌握與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結果自然呈現多樣化,這些成果對於史實顯然有所助益。然而,儘管如此,施琅與臺灣關係的研究,仍舊值得討論。本文除試圖以施琅在臺、澎兩地的告示,及其有關臺灣的奏摺,來探討施琅平定臺灣的意義外,也想釐清楚施琅與清代渡臺禁令的關係。 二、施琅占領措施與朝廷優遇

康熙22年(1683年)6月施琅在出兵攻打澎湖取得勝利後,臺灣方面鄭克塽、劉國軒等人隨即派遣人員前往澎湖,與施琅納款請降待命。施琅從澎湖到臺灣納降期間,以臺灣最高行政與軍事負責人的身分,依據臺、澎兩地社會環境及情勢變化,先後發布各項命令告示,讓改朝換代惶恐不已的臺、澎地區原屬鄭氏官兵與居民,能夠安心並遵行,不致形成兵荒馬亂、人人自危的混亂社會。以下則是探討施琅在這期間所發布《曉諭澎湖安民示》、《安撫輸誠示》、《諭臺灣安民生示》、《嚴禁犒師示》等告示,對當時社會情勢的影響。

首先,澎湖地區是施琅戰勝劉國軒率領鄭氏水師的戰場,這場關鍵的戰役,不僅關係臺灣鄭氏勢力的消長、存亡,也成為清朝完成霸業,開疆拓土、統一中國的指標。施琅占據澎湖後,如何安定當地軍民的措施,自然是值得探討的事情。

* 發表於「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功過學術研討會」,臺南縣將軍鄉鄉公所、財團法人西甲文化傳習基金會主辦,2002年07月。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3,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發行,民國82年10月,頁6-13。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書評

《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邱榮裕著──以實證與田野交織的族群文化長鏡

這部由邱榮裕教授撰寫的《客家研究論集》,是其多年研究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集成成果。也是世界客家出版社2025年榮獲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贊助的年度佳作。全書收錄二十五篇論文,橫跨歷史考察、宗教信仰與跨文化對照三大主軸,體現作者融合史料考證與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論,兼具學術深度與社會關懷。

在地文獻與田野實察的互證法

邱教授在本書多篇章節中,以歷史文獻與族譜契書為基礎,輔以深入社區的實地訪談與空間踏查。例如在分析清代合資建街字契的研究中,他不僅檢閱地方契書,更重回現場考察街廓遺構,使紙本資料得以與地理實景對照,進而揭示移墾聚落內部的經濟與族群結構。這種史料的實證力結合田野調查的說服力,使讀者得以具象理解地方社會中客家人如何透過空間經營與制度內嵌嶄露其文化能動性。

信仰與生活的文化系統剖析

本書在信仰與文化層面同樣具有開創性。作者探討三山國王、楊公風水與祖先祭祀如何在臺灣落地生根,並與儒道混融形成複合信仰系統。他指出,這些民間信仰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回應了現代社會對文化資產與族群記憶的再建構需求。特別是將客家信仰置於臺灣多元宗教互動的脈絡中審視,更凸顯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韌性與轉化能力。

歷史人物與族群意識的再發現

在政治文化層面,書中對羅福星等革命人物的重新詮釋,超越傳統「抗日烈士」單一視角,揭示其思想如何串聯南洋、孫文體系與臺灣青年的現代啟蒙。這些研究不只彰顯客家人在歷史轉折中的行動角色,也提醒讀者:客家社群從未缺席臺灣現代性的建構,只是長期被主流史觀所邊緣化。

多元文化的深描與反思

綜觀全書,《客家研究論集》不僅提供對客家歷史文化的深入描寫,更藉由與其他族群的互動觀察,呈現出臺灣多元文化構造的複雜層次。作者的宏觀視野,使本書遠超個案研究的侷限,成為理解族群文化如何介入現代國家形成與在地社會發展的重要視窗。

作者以文獻資料結合了田野調查,將實地考察所收集的資訊與歷史文獻相互驗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的歷史脈絡及其在地方社會的發展情況。這種結合實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書的研究更能反映客家生活的真實面貌。

總之,《客家研究論集:臺灣客家歷史、文化與信仰的探索》一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對客家文化的傳承、政策制定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的突出之處在於其實證性、多元性、地方性和歷史深度,使其在眾多客家研究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部值得重視的學術著作。#世界客家出版社#

  1. 一、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運費100元;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
  2. 二、為了保障您的權益,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
  3. 三、商品換貨時,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
  4. 四、若需要團體訂購,我們有專人服務。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
  5. 電話:02-2331-1675 / 傳真:02-2382-6228 / 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   碼:
驗證碼:看不清?點擊更換
[註冊帳號]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