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首頁 > 出版社出書消息 > 台灣歷史名家研究論集第一輯

台灣歷史名家研究論集第一輯

時間:2018-05-17     人氣:     作者:出版社小編

台灣史名家研究論集第一輯 

  

蘭臺出版社出版這套《台灣史名家研究論》叢書,是由海峽兩岸當代最著名的十四位台灣歷史研究專家,他們半生研究著述的精華,蘭臺出版社出版這套書的學術重要性,將是臺灣史研究的一座豐功碑及里程碑,不但可以藏諸名山,垂範後世,也將開啟臺灣史的未來新研究方向。

 

十四位海峽兩岸當代台灣史研究名家:

王志宇

1965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田中鎮,1988年移居臺中。現為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專任教授,曾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臺灣古文書學會理事長、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等職。專攻臺灣史、臺灣宗教及民俗、方志學,並對近代中國史頗有涉略,著有《臺灣的恩主公信仰》、《苑裡慈和宮志》、《儒家思想的實踐者-廖英鳴先生口述歷史》、《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等書,編有《片雲天共遠》、《傳承與創新-逢甲大學近十年的發展,1998-2007》、《閩臺神靈與社會》、《大里市史》等書,並著有相關論文三十餘篇,也參與《集集鎮志》、《竹山鎮志》、《苑裡鎮志》、《外埔鄉志》、《臺中市志》、《南投縣志》、《新修彰化縣志》、《大村鄉志》、《續修南投縣志》等方志的寫作,論述豐碩。

汪毅夫

1950年3月生,臺灣省臺南市人。曾任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現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撰有學術著作《中國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區域社會研究》、《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地方史研究》、《閩臺地方史論稿》、《閩臺婦女史研究》等15種,200餘萬字。曾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

卓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歷史博士。曾先後兼任過中山、空中、新竹師範、中原、中國醫藥、中國技術、文化等等大學教職,現在佛光大學歷史系所為專職教授。先後擔任過臺灣眾多縣市的古蹟審查委員,現為文化部古蹟勞務主持人之一。早年專攻臺灣經濟史,近二十年轉向古蹟史、宗教史、社會史,撰寫古蹟調查研究報告書超過八十本,已出版學術著作有《清代臺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歷史》、《寺廟與臺灣開發史》、《古蹟.歷史.金門人》、《竹塹媽祖與寺廟》、《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著作等身,為臺灣知名學者。

周宗賢

臺灣臺南市人,生於1943年。文化大學史學碩士。曾任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主任、所長,內政部暨文建會古蹟評鑑委員。現任淡江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臺北市、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學術專長為臺灣史、臺灣民間組織、臺灣文化資產研究、淡水學等,著有《逆子孤軍──鄭成功》、《清代臺灣海防經營的研究》、《黃朝琴傳》、《臺南縣噍吧哖事件的調查研究》、《淡水輝煌的歲月》等。是臺灣知名的臺灣史、臺灣文化資產研究的學者。

林仁川

1941年10月出生於龍岩市。1964年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67年研究生畢業。教育部文科百所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兼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常委、廈門市政協副主席。現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廈門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大陸與臺灣歷史淵源》、《閩台文化交融史》、《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閩台緣》等多部專著。編寫十三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海峽兩岸歷史淵源》劇本和國家級博物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展覽文本。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多次承擔國家文化出版重點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教育部文科重點項目,均任課題組長。主持編寫《現代臺灣研究叢書》、《圖文臺灣》、《中國地域文化通覽──臺灣卷》、《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分冊》。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林國平

歷史學博士,兩岸協創新中心福建師範大學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高等院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主要從事閩臺民間宗教信仰研究,代表作有《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建民間信仰》、《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等。

 

韋煙灶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地理學】(2003)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學術專長:鄉土地理、水文學(地下水學)、土壤地理學、地理教育 主要著作(專書):《鄉土教學與教學資源調查》(2002)、《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土壤篇)》【與郭鴻裕合著】(2010)、《與海相遇之地:新竹沿海的人地變遷》(2013) 研究領域:早期的研究偏向於自然地理學,奠定後來地理研究之厚實知能。2004年以後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鄉土地理、歷史地理(閩客族群關係)與地名學研究,已發表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約40篇。 徐亞湘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兼任教授、《戲劇學刊》主編、中華戲劇學會理事、華岡藝校董事。學術專長為臺灣戲劇史、中國話劇史、中國戲劇及劇場史。著有戲劇專書《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Sounds From the Other Side》、《臺灣劇史沉思》等十餘冊。

 

陳支平

1952年出生,歷史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院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兼任中國西南民族學會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主要著作有《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明史新編》、《福建族譜》、《客家源流新論》、《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歷史學的困惑》、《透視中國東南》、《民間文書與明清族商研究》、《臺灣文獻與史實鉤沉》、《史學水龍頭集》、《虛室止止集》等,編纂大型叢書《臺灣文獻彙刊》100冊等。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訪問美國時,曾把《臺灣文獻彙刊》作為禮品之一贈送給耶魯大學。是書2009年入選「建國60周年教育成就展」。

陳哲三

1943生,南投縣竹山鎮人,東海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退休。先治中國現代史,著有:《中華民國大學院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鄒魯研究初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中國革命史論及史料》(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問學與師友》(臺中,大學圖書供應社,1985)等書。後治臺灣史,著有《竹山鹿谷發達史》(臺中,啟華出版社,1972)、《臺灣史論初集》(臺中,大學圖書供應社,1983)、《古文書與臺灣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教學研究之餘,又主修《逢甲大學校史》(未刊稿,1983)、《集集鎮志》(南投,集集鎮公所,1998)、《竹山鎮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1)、《南投縣志》(南投縣政府,2010)、《南投農田水利會志》(南投,南投農田水利會,2008)等書。 陳進傳 1948年生,台灣宜蘭人。淡江大學歷史系、歐洲研究所畢業,曾任宜蘭大學副教授、教授,嶺東科技大學教授,現為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教授。早年先治明史,著有論文多篇,其後研究轉向宜蘭史,並曾擔任宜蘭縣文化、文獻、古蹟、藝術各種委員會委員及宜蘭縣政府顧問,撰述《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擺厘陳家發展史》(合著)、《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合著)、《宜蘭布馬陣—林榮春生命紀實》(合著)、《宜蘭的傳統碗盤》(合著)等及論文約80篇。

 

鄭喜夫

台南市籍澎湖人,民國三十一年生。財校財務科畢業、興大歷史所碩士。高考會審人員考試及格。曾任臺灣省及北、高二市文獻會委員,內政部民政司專門委員。編著有臺灣史管窺初輯、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民國邱倉海先生逢甲年譜、清鄭六亭先生兼才年譜、重修臺灣省通志財稅、文職表、武職表、武職表三篇、南投縣志商業篇、臺灣當代人瑞綜錄初稿等書十餘種。 鄧孔昭 1953年生,福建省三明市人。1978年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系任教。1982年轉入臺灣研究所。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教授。1996年起,兼任臺灣研究所副所長,2004年改為副院長。2012年退休。現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調創新中心成員。 已經出版的著作有:《臺灣通史辨誤》、《鄭成功與明鄭在臺灣》等。 戴文鋒 1961年生,臺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日本國立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學術領域為臺灣史、臺灣民俗、臺灣民間信仰、臺灣文化資產,重要專著有《府城媽祖行腳》、《萬年傳香火、世代沐法華──萬華寺廟》(以上2002)、《萬華観光案內》(2004)、《走過‧歷史‧記憶──鏡頭下的永康》(2008)、《萬年縣治所考辨》(2009)、《東山鄉志》、《在地的瑰寶──永康民俗祭儀與文化資產》、《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以上2010)、《九如王爺奶回娘家傳統民俗活動之研究》(2013)、《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2014)、《山谷長歌――噍吧哖事件在地繪影與歷史圖像》(2015)等十餘冊。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   碼:
驗證碼:看不清?點擊更換
[註冊帳號]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