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首頁 > 蘭臺台灣網路書店 > 社會科學 >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

時間:2022-02-08     人氣:
作者: 藍嘉祥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
登入會員,才能使用加入收藏功能
出版社:蘭臺出版社
書籍原價:360
優惠價格:324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出版時間:2022.2
ISBN:978-626-95091-3-3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一個懂得在現實與實際環境中生存的國家-出版內容簡介

本文藉由「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概念來分析小國在國際中的的生存與發展,筆者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對外關係研究,將新加坡的國內與國外等因素做一深入探討,從中觀察她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策略。由於新加坡的地理環境特殊,又位於麻六甲海峽的出海口,雖然國土面積狹小,但卻是在區域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其次是,剛獨立時的新加坡在無任何天然資源與周遭強鄰環伺之下,卻能發展出今日的成果實屬不易。

因此,本文將從新加坡的國內政治因素、推動區域合作的努力、面對大國的認知與挑戰、對外關係等去發掘她依循什麼在國際間求生存,以瞭解小國新加坡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策略。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作者介紹

藍嘉祥

學歷:東海大學政治學博士

主要經歷:

英國倫敦大學訪問學者

三育基督學院國際部講師

台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台灣觀光產業發展基金會董事

台灣東南學會會員

研究領域:

國際政治、東亞區域安全、小國生存策略等,另有其論文著作新加坡打擊海盜政策之研究與發表期刊數十篇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序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作者出版序

他山之石——(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研究新加坡的對外關係)

此書出版主要是在說明小國新加坡在國際上的生存與發展,由於世界上的小國眾多,也各有其生存之道,在國際上的表現也都有目共睹。但作者之所以會以新加坡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同為華人社會為主體,同樣也是海島型的地緣型態國家,作者希望透過新加坡的例子,發現她成功背後的要素,並檢視小國在現實國際環境下的生存發展。

其次是新加坡建國初期,她完全毫無資源可言,舉凡天然資源、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等,也沒有像世界上多數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和文化。但建國至今,在國家發展上所取得的傲人成果;與在區域上的影響力及其國際體系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她憑藉的是什麼,那些因素促使她有今日的成果,除此之外,還面臨那些挑戰,例如與美國的關係、中國在區域的崛起、東協一體化的政策等,上述問題對新加坡而言都是必須調整與面對的,也是此書的重要所在。

最後能夠完成本著作,首先要感謝恩師宋興洲博士對我的指導與鼓勵,以及我的家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持,這些都是我動力的來源與激勵。其次也要感謝蘭臺出版社的支持及協助,以便能順利出版。希望此書有關的討論,能夠提供多方不同的面向,明確知道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因素之外,並能對台灣在生存與發展上帶來一些啟迪。

藍嘉祥 謹誌

2021年10月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目錄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

【目錄】

序言 他山之石 / 9

第一章 導論 /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2

 第二節 文獻回顧分析 / 1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2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議題 / 32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新加坡個案探討 / 35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概念 / 36

 第二節 新古典現實主義 / 46

 第三節 新加坡個案分析探討 / 59

 第四節 小結 / 71

第三章 國內政治環境與推展區域合作 / 73

 第一節 新加坡國內政治環境 / 74

 第二節 新加坡在推動區域合作上的努力 / 91

 第三節 新加坡在區域所扮演的角色 / 104

 第四節 小結 / 114

第四章 新加坡的對外政策與生存策略 / 117

 第一節 新加坡的對外政策 / 118

 第二節 面對大國的認知與挑戰 / 136

 第三節 新加坡的生存策略 / 153

 第四節 小結 / 162

第五章 新加坡生存策略的運用與評估 / 165

 第一節 新加坡生存策略的運用 / 166

 第二節 新加坡生存策略的評估 / 175

 第三節 小結 / 182

第六章 結論 / 1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86

 第二節 研究特色與貢獻 / 190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 191

參考書目 / 193

表目次

表2-1 古典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新古典現實比較 / 59

表3-1 新加坡立法議會首屆大選 / 79

表3-2 新加坡首屆自治邦選舉 / 79

表3-3 新加坡於國際舉辦之重大活動 / 90

表3-4 東協2016年六大潛力市場收支概況 / 96

表3-5 東亞區域主義的五項指標比較 / 104

表4-1 新加坡國防安全、政經環境的SWOT分析 / 136

表4-2 高壓強勢理論 / 152

表4-3 避險戰略表 / 160

表4-4 美中戰略地位比較示意圖 / 161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3-1 新加坡政府打擊海盜政策流程圖 / 113

圖4-1 新加坡政府對外政策指標圖 / 122

《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在聯合國(United Nations)193個主權(sovereignty)國家當中,有大國也有小國。雖然國際間往往將焦點都擺在大國,但有一些小國,不論在國際關係與國家治理上皆有傲人成果並受到相當的重視,其中新加坡(Singapore)就是當中之一。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地區的核心,地處麻六甲海域的要衝,有「東方直布羅陀」(Eastern Gibraltar)的稱號。各國船隻在航向印度洋或是往南海出太平洋等水域時新加坡是必經之處,自十九世紀以來漸漸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海港。畢竟麻六甲海峽與新加坡是主要連接南海(South China Sea)與印度洋(Indian Ocean)的海上通路,也是介於中東與亞洲國家最短的海上途徑。

1965年獨立後的新加坡,在沒有天然資源的情況下靠著「經貿」(Economic and trade)與「人才」(Talent)兩項重要因素,迅速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此外,更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國家治理,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與航運中心之一。

二戰結束時,難以令人置信一個獨特處境、人口稠密、沒有腹地、沒有任何資源、多元種族及多元宗教的新加坡,為了在馬來人的世界裡求生存,1963年與當時馬來西亞聯合邦、沙巴、沙勞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並且完全脫離英國統治。因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相左,最後被逐出聯邦。1965年獨立至今的新加坡,憑藉著華人勤奮向上的特質,排除本身遭受的限制及國際局勢變化,成功的運用外交策略,創造出今日的成果。 

新加坡位處在馬來西亞與印尼之間,相較於周圍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她的土地面積與人口數目都堪稱是一個小國家。然而,她卻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地位與優勢,雖是夾在強鄰之中,但她能強化本身的國防,並善用自己的特點來謀取國家最大利益。不只在區域當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是著名的城市國家,她的歷史不長卻在經濟發展上讓人印象深刻。在亞洲國家來說,她在石油、電子、造船、交通、金融、旅遊、商業等方面均十分發達,不僅僅擁有現代化的碼頭和港口設施,同時也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該國國土面積不大,大約719.1平方公里,相當2.5個台北市的大小,人口近570萬(2019年),政治屬於責任內閣制。除此之外,新加坡在教育水準、國民所得、生活水平與福利制度皆非常完善且治安良好。

由於在各方面的進步與成就,加上環境治安的優良,使她在國際上受重視的程度也相對提升,甚至國際間多次重大會談地點就是選在新加坡,例如,台海兩岸最重要的第一次會談,1993年4月27至29號的「辜汪會談」,2015年11月7號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馬習會」,2018年6月全球最矚目的世紀高峰會(Century Summint),美國領導人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會見仍然是選在新加坡的嘉佩樂酒店舉行。

此外,每年6月初的「香格里拉對話」(The Shangri-La Dialogue),這項對話是由新加坡國防部亞洲安全峰會辦公室及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合辦的國際論壇,針對亞太安全議題:(北朝鮮問題、台海危機、區域安全、反恐)等提供對話機制,降低區域緊張情勢,每年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大飯店舉辦,故又為香格里拉對話。

由此可見,新加坡雖是一個小的國家,但她卻能展現靈活的對外手腕與在國際上的生存之道,從開國元勳李光耀至今日的李顯龍,全國秉持上下一心,積極努力、審時度勢的一貫理念務實前進,不僅是區域內的要角,更是在國際關係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有鑑於此,本文將針對「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來做討論,作者試著從領導者的認知、國內政治環境、國際政治環境、對外政策、面對大國的生存與挑戰等做分析,進一步了解新加坡在國際關係中的生存策略。#台灣蘭臺出版社#

貳、研究目的

二戰結束後,一些過去西方殖民的國家紛紛獨立並陸續加入聯合國,當然這當中包含著一些小國。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均以理性為出發點,乃以「博弈理論」(game theory)的分析模式,強調行動者本身的自我認同。因此,國際間也開始好奇這些小國的國力及影響力,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國際社會面對五大變動,包括經濟互賴、跨國行為、民族主義與科技擴散等問題的出現,國際政治權力運作的本質大為改變,既是所謂的「軟實力」權力發展模式。換句話說,在國際安全環境的變化之下,對於國家生存的威脅不再侷限於軍事挑戰,也可能是經濟、環境、毒品、衛生與恐攻等非傳統安全議題,不論大國或小國大家都是事主,沒有任何國家能置身事外,那麼國家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反應能力,無形的能力日漸重要,特別是文化吸引力與意識型態、國際制度與規範,這些問題都相當值得關注與研究。

所謂小國(Small state),乃是指幅員較小、人口較少,或是國家力量較弱的國家。相較於大國而言,通常會覺得在國際上比較有地位且聲量較大,甚至還可以呼風喚雨,因此,對於小國來說,比較在乎的則是自己的生存與安全保障。所以在國際關係中如何生存,都考驗著小國的智慧與策略。

獨立後的新加坡對外政策一開始就強調「國家的生存」,這和新加坡領導人對該國的環境認知有著很大的關連,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時,新加坡開國元勳李光耀在面對外在環境只能用「脆弱」兩字(fragile)來形容,不難想像新加坡當時的處境。

面對這樣的形勢,如同李光耀曾在他《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一書中開宗明義的提到,「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動盪的區域,假如我們沒有比鄰國更優秀的政府和人民來保護自己,新加坡將會滅亡。」由此便能看出新加坡為求生存戰戰兢兢的作為與態度。

以新加坡這樣的小國,「生存」是該國領導者唯一的箴言,也是國家制定政策與發展的基礎方針。從建國總理李光耀至現任總理李顯龍,都清楚知道小國的利益在哪,如何使小國符合生存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李顯龍曾多次對外表示,新加坡作為小國,若能與其他小國甚至大國推展共同事業,不但能保障小國自身的利益,並且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由此可知李顯龍身為國家領導人,非常清楚知道小國的發展方向在哪,所以新加坡除了積極打造國內的建設,在對外方面,首重落實區域國家間相互合作,例如,參與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的五國聯防、推動東協國家在政治與經貿上的往來、拓展東南亞地區整體安全維護,形成一道對外發展的綿密網,為自己帶來區域合作的利益與發展。

因此,本文除以「小國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為研究外,特別集中以下三個部分做探討:

一、新加坡的政治環境與推動區域合作的努力,這是本文第一個重點。由於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是由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主政(PAP),這樣的民主模式在已開發國家實屬少見,雖然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制定,除了決策者及核心幕僚群之外,最後能否得到國會的支持與認同乃關係著政策的發展與成敗,也是對新加坡在區域及國際關係中生存的一大考驗。

二、第二個問題是新加坡的對外政策、生存策略等,本文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小國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策略,有鑒於小國先天上在有形資源方面就較大國不足,如何能創造無形的資源發揮最大利益,這是小國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什麼樣的對外政策模式較能符合小國的生存與利益,將是本文的第二個重點。

三、本文第三個重點是針對新加坡生存策略的運用與評估作一歸納,從生存策略的運用評估當中來檢視新加坡的對外政策是否符合現行的國際環境,對新加坡在未來國家發展方面,就小國而言帶來的效益為何,挑戰的因素有哪些,都是該研究問題中欲釐清並整理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分析

國際關係的領域中,大國往往是被受到重視與關注的。不論是區域或是國際間有任何衝突及重大問題,最後都會由大國出面調停。像在西方小國的典範有希臘城邦(西元前12世紀–西元6世紀),及義大利城邦(西元9 – 15世紀),在《西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簽訂後,小國正式獲得了保障。就近代而言,一些小國在福利制度或人均收入上面甚至是超越大國,軍事力量與武裝動員能力也不見得比大國差,並且在國際舞台上都還扮演著協調、諮詢及峰會提供的重要角色與場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美國總統威爾森(Woodrow Wilson)就提出民族自決(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這個口號,主要目的是希望各民族有權自由決定該民族的命運。聯合國憲章也承認「人民自決」(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的權利,換言之,民族自決已是國際認可的規範。在民族主義與民族自決的主張之下,各民族都應該在國際上組成自己的國家,藉以保障自己的民族利益與獨立自主。當然也包括小國本身,新加坡在建國初期除了當地華人以外,還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歐洲移民,對於該國而言,在多元文化下要彼此生存並對這個國家有向心力實屬不易,但是新加坡確能發展出使該國人民不論任何族群皆能團結在政府的領導之下。

若以國家的生命循環來看小國的醞釀、出現、生存及消失,首先,人類的政治單位是由部落、城邦、王朝、帝國,到現代的民主國家(Democratic-country),它並沒有一定的發展模式。具體來說,小國的起源有著三種方式:帝國或強權勝極而衰所帶來的分離、城邦彼此間的結合、孤立的地理位置(島嶼或半島)。小國在瞬息萬變的國際世界裡面臨的挑戰,是否能夠進行調整而確保安全;也要看小國能明確的對自身所處環境有確切的認知。

Rothstein指出,小國的地位終究在1890 – 1915年之間漸漸確立,可以歸納為三大因素,包含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動、理想主義思潮的抬頭、軍事科技的長足進步。首先,由於維也納會議(1816)所帶來的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Congress System)逐漸崩解,原本列強的均勢機制轉為相互對峙雙方旗鼓相當,軍力相互比較,此外強權自顧不暇,不願得罪小國背後的大國,讓小國有時在無意之中水漲船高。

緊接著軍事科技在20世紀的發展,影響著國家有形與無形力量的改變,特別是過去傳統的作戰思維,小國並非侷促於有形的力量上或是任其擺佈,也就是說,國家除了傳統武力作為後盾之外,還必須考量到工業發展、地理條件、內部生存的能力。尤其是小國無形的力量(intangible power),當中包括對生活美好的堅持,國家內部環境品質的追求,可以彌補小國在軍事武力的不足。

以新加坡為例,地處麻六甲海峽的出海口,每年全球超過一半的商船由此進出,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新加坡來說,這是她最重要的資源,所以新加坡的對外政策也盡可能左右逢源,同時引進各方勢力進入東南亞,形成相互平衡並藉此保住國家安全。由於國家比別人小、人口、資源也比別人少,因此,看到其他國家的發展與建設,內心就湧現一股追上去、趕上去的意志以增加本身的價值,這或許也就是新加坡小國生存的要訣。

因為在小國的生存發展文獻中,已有多位學者進行不同之論述,個人將針對這些文獻進行整合與分析,以下將是對各文獻提出的綜合觀點:

學者魏百谷在其〈小國與強鄰相處之道—以芬蘭與俄羅斯關係為例〉乙文中提到,在國際政治制度兩極分化情形下,被保護小國的討價還價力量更為虛弱,因為大國必然強迫小國結盟服從,而迫使被保護小國向集團做出最大貢獻。此種情況下,被保護的小國另有兩種選擇。一是可選擇「重新結盟」(re-align),向另一集團的大國尋求保護。二是可採用一個獨立,或是孤立性的外交政策方針,傾向軍事與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或可力求與其他小國建立平行關係,漸漸地取消與前保護大國的垂直關係。

就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若小國對大國完全採取「扈從」(bandwagon)角色,勢必成為大國做為利益交換的籌碼,若是出現兩大強權的競爭,扈從小國也易受被迫選邊站的壓力。例如,二戰之後芬蘭對蘇聯的態度,調整本身過去對蘇的理想主義,而以務實的地緣政治為考量並採取順從蘇聯的策略。分別為「讓步」與「不結盟」等完全順從方式,儘量不與蘇聯利益衝突。然而冷戰結束後,維持俄羅斯的穩定對芬蘭來說相當重要,芬蘭看重與俄羅斯的雙邊關係與實質合作,對芬俄朝向民主法治、市場經濟與對等關係努力。其實小國與大國間的權力往往不對等,容易在大國要求下採取「抗衡」或「扈從」,基本上大國在權力政策運用上的變化不大,因此,決定小國與大國間的關係變化,往往取決於小國的運用策略。#台灣蘭臺出版社#

  1. 一、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運費100元;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
  2. 二、為了保障您的權益,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
  3. 三、商品換貨時,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
  4. 四、若需要團體訂購,我們有專人服務。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
  5. 電話:02-2331-1675 / 傳真:02-2382-6228 / 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   碼:
驗證碼:看不清?點擊更換
[註冊帳號]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