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首頁 > 蘭臺台灣網路書店 > 社會科學 >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

時間:2021-09-13     人氣:
作者: 馮桂華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
登入會員,才能使用加入收藏功能
出版社:蘭臺出版社
書籍原價:600
優惠價格:540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出版時間:2021.9
ISBN:978-986-06430-2-2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出版內容簡介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淨土宗)寺院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的,在於通過細緻的田野工作,運用民族誌的方法,描述和闡釋媒介在一個特定時空中的獨特呈現。以一個佛教淨土宗寺院及其信仰群為研究對象,考察信仰空間中的媒介種群,觀察修行者如何進行媒介實踐,描述當媒介與宗教群體相遇時兩者出現的共振現象,並探討和分析其中的文化變遷與調適情況。採用的是從總體到局部,從宗教組織到信仰者個體層面的觀看邏輯順序。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作者介紹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作者簡介:

馮桂華

江西都昌人,首都師範大學語言學碩士,中山大學民俗學博士,現為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著有《贛語都昌方言初探》,學術興趣為民俗學、文化人類學、漢語教育等。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序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出版前言

從歷史傳統來看,人類學對媒介的關注並不多,早期的人類學家們更多地只是將媒介用作田野實錄的工具,因此有學者說:「多年來,大眾傳媒幾乎是人類學的一個禁忌性的話題」,原因可能在於彼時的媒介沒有像今天這般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社會,幾乎每個群體、每個人都與媒介密不可分,尤其是數位媒介。可以說,媒介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媒介實踐就像吃飯穿衣一樣尋常,現代人的生活也因此變得不可思議。如今,媒介早已脫離了初期作為某一社會現象和社會事件的見證人這樣一個初級功能的階段,在今天,媒介是以更積極的和更富有策略性的方式和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很難想像,如果各式各樣的媒介突然消失,今天的社會和生活會進入什麼狀態。

越來越多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都參與媒介研究,因為當代任何研究似乎都無法避開媒介在場的現實,如果故意對其視而不見,只會給研究造成天然的缺陷,使之無法全面真實的反映現實生活。

我們能確定,整個社會與媒介緊密纏繞,但同時也應瞭解,在不同的文化場域中,相同的媒介往往被賦予不同的意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種媒介的使用方法、使用目的,以及對媒介的理解,和媒介帶來的影響都是各不相同的,這不僅僅取決於媒介的獨有特性和使用者的主體性,還取決於使用群體的社會結構、文化差異等具體的語境。因此對媒介的研究,須將其與某個使用群體的日常生活與文化背景相結合,如果將媒介抽離於具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可能只會成為一場技術上的分析。技術當然值得注意,但在技術與資訊的浪潮中,「人」的反應如何,是陷入迷狂,還是試圖保持冷靜,是歡呼雀躍還是沉默抗拒,這也非常值得關注,正是因為不同「地方」的「人」,媒介實踐才會產生豐富而又有差異的群體意義。所以觀察媒介,不僅要研究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同時也要關注媒介在特定時空中的獨特呈現以及不同文化系統中的人們是如何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媒介的問題。而後者,正是媒介人類學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內容之一。#台灣蘭臺出版社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目錄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

【目錄】

前 言 6

第一章 東林寺及其日常生活 37

第一節 建築空間 38

第二節 活動群體 45

第三節 集體生活的精神與秩序 59

第四節 日常功課與修行儀式 71

第二章 聖域裡的媒介形態與生態 89

第一節 傳統媒介 90

第二節 新媒介景觀 96

第三節 再媒介化:新媒介的聖化之路 112

第四節 神聖的閱讀與觀看 122

第五節 外來媒介 133

第三章 媒介生產與信仰關係建構 143

第一節 修行中的媒介在場 145

第二節 媒介生產與資源整合 151

第三節 「感召力」的牽引與關係的生產 176

第四章 修行個體的媒介實踐 198

第一節 對手機的多樣理解 199

第二節 數位媒介何以是「魔」 213

第三節 「微道場」裡的修行 221

第四節 信仰的流動 240

結論與討論 258

第一節 當代寺院中的媒介文化 259

第二節 寺院與新媒介或「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 262

第三節 討論:信仰空間的媒介化 269

參考文獻 277

後記與嗚謝 284

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內容連載

《神聖的媒介:一個佛教寺院(淨土宗)媒介實踐的民族誌研究》內容連載

第一章 東林寺及其日常生活

修行者們生活在一個有著黃色圍牆的大院裡面。大院座北朝南依山而建,相比南邊綿延不絕的群山而言,北面倚靠著的這座山實在溫柔得多,不僅山體小,而且山勢緩和,不用費時多久,就能走到山頂,山頂上照例有座塔,在夜晚塔頂的燈會徹夜明亮,發出長長的光線,使人遠遠就能看見。

院子的大門正對著的是一座高聳而陡峭的山峰,在大院裡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見它。我曾爬到北面小山的最高處,回頭能遠遠的看見天盡頭處長江的影子,目光卻始終無法越過這座山峰,它實在太高了。清晨或者傍晚,它的峰頂有時會升起淡淡的紫色煙霧,而在陰雨天,山峰則被薄霧籠罩,若隱若現,像一幅展開的水墨畫,這美麗的山峰曾被一位著名的詩人寫在一首著名的詩中,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於是在這綿延不絕的山脈中,竟有好幾座山峰都被認為是詩中曾寫過的那座峰,它像一塊青綠的屏障守護著這塊狹長的山谷。 在南山與院門之間有一條清澈的小溪蜿蜒流過。如果出門沿著小溪朝東走,如果一直走,走上一天,就能上東山到達山頂上的鎮上。如果順著溪水向西走,經過黃色大院旁邊的那座小院子,很快就能看見一條公路,有一趟公交車經過這裡。

在這個由南北山脈圍成的安詳的小山谷裡,除了黃色的大院子,還有一個安靜的小寺院,以及一些農田、菜園和幾個小村莊,村莊不大,村民大都搬到半小時車程外的小城裡去了,房子就租給來這裡修行的人,因為來的人越來越多,房價也跟著上漲了不少。 第一節 建築空間

被黃色院牆圍起來的東林寺,如今面積已經擴充到300多畝,它在這座山腳下度過了漫長的時光,在多年的歲月裡,它有時擴大有時縮小,有時是信仰之地,有時也挪作他用,經歷了滄桑變化。本世紀初,筆者曾來此處遊玩,還清楚記得東林寺的大門緊貼著的就是村民家的屋門。現在大門外面非常寬敞,幾乎是一個小廣場了,緊挨著的村子被搬到了100米外的東邊。

大門也是新的,不是原來的老山門,有兩尊大青石獅子立在門口。大門和兩旁延伸的黃色圍牆連在一起,將整個寺院圍了起來。大門有三個門洞,正中間的門洞開得最高,平日基本不開。兩旁的門洞明顯低矮一些,供平時遊客進出使用,牆上還貼有字條提醒來者應按「左進右出」的順序。門廳內常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信佛人守著,他們除了提醒人們不要顛倒了進出門的順序,還負責收集朝拜者們帶來的香燭,被集中的香燭放在大門裡側,堆得像小山一樣高。大門朝裡是條闊道,前進幾步便可見一棵巨大的樟樹長在路的正中央,枝葉繁茂,看起來不太平凡的樹木,總會有一些傳說,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空間裡,於是許多人經過此處時,便要對這大樹鞠躬或跪拜,樹下還有些香燭供奉。大道的兩旁,各有一塊水田,種滿了荷,夏天荷花盛開的時候是一番美景,常有許多遊客前來觀賞拍照。經過樟樹繼續向前,曾有一座長方形的建築,這是東林寺的老大門,曾是標誌性建築,門上有六個黑底金色大字「南無阿彌陀佛」,由一位著名的居士所題,2013年我曾見過這山門,不過下一年來時它就不見了。走過這山門舊址,迎面是一個方型的水池,在寺院裡它們通常被叫做放生池,池正中曾有一座漢白玉拱橋連接兩端,據說池中原本植有一種罕見的蓮花,花開之時有瓣136片,清香無比,但現在這花沒有了,有人說是因為放生了太多的烏龜將蓮花根咬斷了,不過據說在某個異國他鄉這種蓮花仍在,聽說那花正是從這池子裡引種而去的。這種特別的蓮雖然不能被欣賞到,但在東林寺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發現蓮花的符號,在地面、牆壁、衣服、書頁的封面、飄揚的彩旗、禮拜的墊子上,所到之處,各式各樣的蓮花圖案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是佛的國度。

白玉拱橋的正面就是天王殿,這是我國漢地佛教淨土寺院中普遍會建造的第一座殿堂,供奉的是彌勒菩薩。有信徒告訴我說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會在億年後來到人世間修道,成為那時的「在世佛」,「供養偈」中有一句「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指的就是這位菩薩。像常見的彌勒佛造型一樣,這尊彌勒菩薩也有著圓圓的大肚子,金光閃閃的,坐在玻璃做成的神龕裡笑容可掬,與菩薩塑像一起出現的還有那兩句著名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掛在殿堂大門兩側。與彌勒佛像後背相靠且面向北方的是韋馱菩薩,被認為是佛教的守護神,有盔甲在身,與別的佛像造型區別較大,筆者以為與漢人過年時貼的門神更像,兩者從職能上來說確有相似之處。韋馱菩薩手裡握著一種類似寶劍的武器,叫做「降魔杵」,如果這「降魔杵」是被右手拿著,末端搭在左手上,表示該寺院可以接受雲遊僧人前來掛單(投宿),如果它是被握著指向地面的,則意味著這寺院沒有條件接受寺外人掛單,這是寺院待客委婉的表示方法。天王殿的兩側一般還會有「四大天王」的塑像,與一般佛像慈眉善目的特徵不同,他們四個常常是兇神惡煞的樣子,也各有自己的象徵意義。天王殿向北正面對著的,就是大雄寶殿,是漢地佛教空間中的核心建築。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中間是一個小廣場,兩邊被長廊型的建築圍起,正中一條大路相連,路旁地面上雕刻著許多蓮花圖案。四周則是各色花草樹木。在廣場右邊角落的大樹下,放置了一些香燭供人取用,人們被勸解每次只點三支香。

穿過廣場,沿著漢白玉臺階向上,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外的長方形露臺,有漢白玉欄杆相圍,左右兩邊各另有臺階上來。從外觀上看,大雄寶殿是一座兩層的建築,金瓦紅牆,有兩層的飛簷,又因不是就著平地建起,而是在壘起的平臺上再建,因而顯得尤其雄偉。但進入大殿,可見內部並沒有分層,據說這是在形象地表達佛教為「不二法門」的意思。寺內有資料顯示東林寺的大雄寶殿高19米,進深24米,總面積380多平方米。殿內正中有三尊巨大的佛像,稱為「三世佛」,分別為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居中的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當今世界;藥師佛居右,代表東方淨土琉璃世界;阿彌陀佛居左,代表西方極樂世界。佛像非常高大,直至殿堂頂部,須仰視才可看清全貌。從外形上看,三尊佛像沒有區別,都是黃金塑身,比例一模一樣,眼瞼低垂,目光向下,表情柔和,但佛教徒能根據佛像手中所執的法器來進行識別。三尊佛像背後,是千手觀音塑像。殿堂靠後的兩側還有在民間頗有聲望的四位菩薩塑像,即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以及文殊菩薩,他們的形體相對要小得多,也並非黃金塑身。

大雄寶殿是寺內最高的佛殿,佛像的體積最大,內部裝飾也最為華美。夏天進入大雄寶殿可以感覺到青石砌成的地面散發出來的涼意。殿內除了佛像之外,還掛著許多精心製作的長幡,從上往下垂著,幡上有經文或者圖案,色彩豔麗。大大小小的佛龕都無比潔淨,有終日不息的燈光照耀。佛像前的供桌看上去木質精良,上面雕刻著精緻的圖案和花紋。供桌上長年擺放著各色鮮花和新鮮水果,還有仿生的荷花盆栽,雖然是電動的,但視覺效果極好,荷葉鑲著金邊,看上去似乎在風中微微搖擺。有不少義工在這裡維護,或是打掃地面、擦拭供桌,使其終日光潔如新;或是專門修剪佛前的供花,把不新鮮的撤下,換上正在開放的鮮豔花朵。因而大雄寶殿總是金碧輝煌和一塵不染。殿內也有出家人在負責管理和指導日常維護工作,他們常常坐在大門右邊的角落裡,春節的時候,香客們拜佛出殿門時,他們就會送幾粒花生或者桂圓給出門的人,接受的人仿佛得了寶貝,因為相信它們具有普通花生和桂圓無法擁有的力量。每天僧人做功課的時候,臺階的入口處就會拉起繩子,謝絕遊客參觀。

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個羅漢殿,裡面有形態各異的羅漢塑像,羅漢殿向南再轉直角,與天王殿接連,形成了一個四方形的院落,兩旁長廊形的房子都是兩層,裡面設有很多辦公室,如募捐處和客堂辦公室等,在東西長長的走廊中間,又各開一個月牙形的拱門,通向東西兩個區。穿過東邊的月牙門,就進入以黃色建築為主的區域,相對西邊,這邊空間不太開闊,建築緊湊,主要是僧人的活動區域,比較封閉安靜。

而經過廣場西邊的拱門,地勢就開闊起來了,這裡主要是未出家人,也即僧人口中「在家眾」的活動區域,主要建築有齋堂、念佛堂等建築。在念佛堂西側有兩棟供女信徒居住的樓,和新齋堂在同一條線上,這些樓的名稱通常都是以佛經中某個著名女性的名字來命名,外觀是黃牆綠瓦,內部是四合院結構,每層都有朱紅色的欄杆。最大的那棟居士樓有四層,每層約有20多個房間,每間房內備有四張上下鋪,另有一個櫃子、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其中一層和二層多為長住者,她們常常是兩三個人同住一個房間,但房間裡面卻顯得非常擁擠,因為東西太多,她們全部的家當幾乎都在這裡了。為了有更大的地方,有時候床架子會被悄悄墊高一點以增加床底下的空間。房間裡有衛生間,每層樓另設一個公共衛生間,配有熱水器,但洗澡時間有所限制。每一層還有倉庫,主要是存放被子床單等,有專人保管,需要者可以去取用。沒有房間會上鎖,筆者在那裡居住期間,從來沒有鎖過門,也沒有聽說有人丟過東西。在最大的那棟樓的樓梯間還有一個「結緣處」,裡面有各種物品,從衣物到藥品,人們把自己不用的東西放在那裡,需要的人可以去找尋拿取。

大雄寶殿後面還有三個相連的小型殿堂,分別是觀音殿、法堂和祖師殿,也是常見的淨土寺院的佛殿結構形式。方丈的居室靠近觀音殿。祖師殿前有一處方形水泥欄杆圍住的池水,池旁左側角落還有一棵大榕樹,這水和樹都有著神奇的傳說,聽了這個傳說的人們,往往要在這裡合影留念。在祖師殿與法堂的中間,有一條小通道,通向殿後的一處泉水,這泉水被亭子和大石塊圍起來了,看上去像一口井,這泉叫做「聰明泉」,因為它的名字,來的人都要嘗上兩口,也有人裝在瓶子裡帶走。泉水上面就是東林寺後背倚靠著的北山了。如果從西門進來,會有一條寬闊的路引導人們從西邊居士活動區附近上山,這大路的北側,還有一棟老年僧人的宿舍和一棟男居士樓。

走上並不陡峭大約200級臺階上山後,有一座佛塔,塔後面有譯經台,是整個寺院中最古老的建築,現在用作抽籤求神諭的地方。抽籤的過程全程自助,求籤者自己轉動籤筒,旁邊有兩副茭子,當竹制的小牛角形的茭子被拋在地上並呈現一正一反的時候,表明這個籤是屬於抽籤者的,接下來就可以去查看籤文了,如果茭子在地上顯現為一模一樣的時候,也即是兩個正面或兩個反面,就需要再抽一次。與竹籤對應的籤文被寫在紙上按序掛在右邊的牆上,每個都是厚厚一疊,求籤者可以取下一張來帶走。左邊的牆上掛著許多表示感謝的紅色錦旗,主要是頌揚籤文的高度靈驗性,這無疑加強了後來抽籤者的信心。遇到節假日的時候,求籤者非常多,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過後,人們會蜂擁而至,爭著抽頭籤來預測新年的運程。沒有講解籤文的人,也沒有人在旁邊收取報酬,籤文上倒是有一些語言,比如「繞塔三圈」或者「香油三斤」,人們可以自願選擇是否執行。有人會覺得購買香油不太方便,於是就把香油費用估摸著兌換成錢幣放在功德箱裡。籤文約有100種,筆者觀察了一下,發現其中「上上籤」有55種,「中上」、「中下」籤共有45種,「下下籤」有5種,這樣的比例使得來抽籤的人多半心情都很好。一位出家人說籤文主要是用來給大家信心和鼓勵的,但更多的人相信這就是神諭。有位女信徒去抽籤詢問關於搬家的事,回來特別高興地對我說:「這籤簡直是說到我心裡去了,同我想的一樣。」過了兩天另一位信徒去抽籤詢問關於她女兒的婚事,回來後也非常開心,她們都認為自己抽到的籤恰到好處地給了她們解決問題的建議,但筆者發現她們兩個人的籤文內容是一樣的,但籤文的不確定的語言表達風格使得人們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方式。

佛塔下的人總是不少,尤其是清晨或者傍晚,很多人來「拜塔」或者「繞塔」,這是兩種能帶來福祉的行為方式。有的人甚至終日繞塔。有不少人對我說過他們堅持繞塔之後的神奇收穫。還有些人是「拜塔」,從山腳下開始,以一步一拜或者三步一拜的方式爬臺階,然後在塔周圍一圈一圈地拜,也有人是進行「大拜禮」,即全身伏地的方式,這常常讓遊客們感到新奇。

通往佛塔的臺階兩旁種滿了竹子,竹林間常有小動物活動,這些動物大部分是寺裡人放養的。有位劉姓居士在入寺前曾殺過一隻雞,過了兩年想起這事,於是有一天專門跑去農貿市場買回一隻雞,放養在後山。每天都有好幾隻公雞和母雞在林間出現,神態悠然,我想它們可能是方圓幾十里內最幸福的雞了。偶爾也可見到松鼠和野兔,寺內還有幾群鴿子,常與人嬉戲。 佛塔旁還有一個小型的佛殿,周圍種滿了茶樹,採茶的時候全寺人都能喝上新茶,聽說有出家人非常擅長製作茶葉。順著小佛殿西邊的

小路往上走,一會兒就到了山頂。山頂有幾座兩層的建築,用來「閉關」。這裡地勢開闊,陽光空氣以及視野都是最好的,天氣晴朗的時候,甚至看得見遠處的江水和湖泊,向前看則有更開闊的山景。「關房」往東更幽深一些的樹林裡,隱約可見一些單獨的小房子,少有人過去,據說是僧人獨修的地方,看起來更為幽靜和隱蔽。

東林寺的建築佈局總體上呈現漢地佛寺的傳統特點,坐北朝南,以南北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建築對稱,並配以頗具規模的殿、堂、樓、閣等共同組成宗教信仰空間。其中佛殿建築外觀多為紅牆綠(黃)瓦,莊嚴恢弘,佛殿之外的建築則以黃牆綠瓦為主,色澤鮮明,鑲於青山綠野當中,分外引人注目。寺內也不乏奇花古樹,除去佛像前供奉的各色鮮花,寺內還種植了許多蓮花,幾處小池中有紅色的睡蓮盛開在夏日的清晨,帶著露珠,柔美如畫。大雄寶殿前的古銀杏樹,秋天來時滿樹金黃,配合著朱紅色的殿牆和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琉璃瓦,賞心悅目,成為遊客爭相拍照的美景。許多建築的名稱反應出寺院近年來的變化,如「老齋堂」、「新齋堂」、「新念佛堂」等等,「新」與「舊」的使用,表明了建築的增加和空間的拓展。值得提及的是,寺裡還設有三、四處直飲水龍頭,這為遊覽者提供了方便,也顯示了其「現代」化的一面。通過對東林寺建築空間的整體觀察,可以發現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首先,寺院建築在使用功能上按照信仰階層和身份進行了劃分。僧人(出家信徒)和信眾(在家信徒)的活動區域被進行了區分。從教外看,佛教弟子是由「出家人」與「在家人」共同組成的;但從教內看,兩者的身份有高低之別,前者高於後者,這種身份的差異表現在建築區域的劃分上,兩個群體的活動區域界限明顯。同時在空間方位上也有所體現,出家人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在東邊,在家信徒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在西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東為陽,為尊;西為陰,為卑。在功課或儀式當中,也是如此,女性在西邊,男性在東邊,這體現了漢地佛教中男尊女卑的觀念。

其次,寺院專門為「在家人」準備了一定的活動空間,這並不是必備的寺院建築結構,體現了東林寺的派系特色和地方歷史傳統,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存方式和教內外的互動策略。#台灣蘭臺出版社




 

  1. 一、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運費100元;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
  2. 二、為了保障您的權益,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
  3. 三、商品換貨時,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
  4. 四、若需要團體訂購,我們有專人服務。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
  5. 電話:02-2331-1675 / 傳真:02-2382-6228 / 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   碼:
驗證碼:看不清?點擊更換
[註冊帳號]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