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九號
目錄
1.〈居延漢簡「戍卒」述論〉..........何雙全1~46
2.〈嶽麓秦簡「卒令」小識〉..........陳松長47~54
3.〈三峽考古發現對早期巴文化研究的新認識〉..........楊華55~90
4.〈史語所《居延漢簡》釋文補正六則〉..........陳松梅91~106
5.〈居延漢簡中的田卒與治渠卒〉..........盧瑞琴107~126
6.〈簡牘所見漢代敦煌沙塵天氣考論〉..........石明秀127~130
7.〈簡牘名詞解釋〉..........禾青131~138
8.〈天馬行空過懸泉〉..........石明秀139~146
9.〈發現懸泉置〉..........何雙全147~ 152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九號-作者介紹
何雙全 1952年6月生,甘肅天水人,考古學、簡牘學、古建築學著名學者、專家。197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現任甘肅省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人文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帛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臺灣中文大學史學系教授,臺灣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簡牘學會籌備組成員。
楊華 1955年生,湖北宜昌人,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三峽考古文化、西南考古與巴文化。
陳松梅 四川警察學院。
盧瑞琴 台灣蘭臺出版社總編輯。
石明秀 敦煌市懸泉置文管所。
禾青 台灣蘭臺出版社編輯。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九號-內容試閱
簡牘名詞解釋
禾青
居延漢簡
居延,地名。《漢書‧地理志》:「張掖郡居延縣。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後漢書‧郡國志》:「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安帝別領一郡。居延有居延澤,古流沙。獻帝建安末立為西海郡。」《晉書‧地理志》:「西海郡居延縣。」其行政區域為今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全境及周邊區域。漢簡,指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這一區域內20多個長城烽燧,城鄣遺址中發掘獲得的13000餘枚簡牘文書。後來整理發表以「居延漢簡」名之。出簡較多的有10個地點:宗間阿瑪(A1)63枚;破城子(A8)4422枚;瓦因托尼(A10)267枚;博羅松治(P9)346枚;(A21)250枚;布肯托尼(A22)83枚;查科爾帖(A27)93枚;金關(A32)724枚;地灣(A33)2383枚;大灣(A35)1334枚。原簡現藏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主要資料有:1949年鉛印本勞榦《居延漢簡釋文及考證》,1959年臺灣出版《居延漢簡圖版》;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2014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專刊《居延漢簡》。
居延新簡
居延新簡,是相對《居延漢簡》而言的。指1972年至1976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在額濟納旗和金塔縣調查,發掘所獲的20000餘枚簡牘文書,主要有,1972年調查采集的800餘枚,1973年破城子(A8)發掘出土的7800餘枚及第四燧(P1)出土的250餘枚,1974年金關(A32)發掘出土的11,000餘枚,1976年調查所獲的170餘枚。原簡現藏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出版的主要資料有,甘肅省博物館等編《居延新簡》、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版,北京。甘肅省簡牘博物館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伍,中西書局,2011~2016年,上海。
額濟納漢簡
額濟納漢簡,指1999年至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額濟納旗開展考古調查時所獲得500餘枚簡牘文書。這些簡牘出土於烽燧遺址中,皆屯戍文檔,是古代居延地區第三次發現之漢簡,因別于前兩次發現而別名。可均視為居延漢簡。原簡現藏內蒙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著作有,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額濟納漢簡》,廣西大學出版社,2005年,南寧。
居延都尉
居延都尉,居延,縣名。都尉,職官名。《漢書‧地理志》載:「張掖郡居延縣,都尉治。」《百官表》曰:「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即駐守在居延縣的武官。據漢簡文書記載可知先後任居延都尉的人有3人:德、萬歲、曠等。都尉,簡文中又稱作:都尉府,指機關駐地。據簡文記載,其下屬組成機構是:候官、部燧。形成了都尉——候官——部——燧的管理體制。現己知有4候官39部120餘燧,關隘1座。
殄北候官
殄北部
殄北、察北、望遠、備寇、渠井、第二、第十五、望熹、廣田、廣利、要害、胻寇、止姦、當北、備南、解東、要虜、寇虜、察虜、破胡等20餘烽燧。
居延候官
居延部
定居、擊胡、收降、居延等烽燧。
甲渠候官
甲渠、吞遠、鉼庭、萬歲、毋傷、臨木、城北、推木、不侵、莫山、武賢、萬年、俱起、收虜、止害、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一、第十七、第十八、第廿三、第卅七、靡谷、東便、使陽、安主、當南等10餘部。
當曲、止北、止害、駟望、化胡、次吞、吞遠、吞奴、吞北、俱南、望虜、執胡、驚虜、武強、俱起、萬年、臨木、却適、收虜、武賢、萬歲、逆胡、鉼庭、誠北、窮虜、甲渠、毋傷、不侵、終古、察徵、延水、臨之、正戌、不備、第一、至第卅八、武成、制虜、尺竟、弘大、高沙、三堠、二堠、臨桐、莫山、孔山、樂哉、滅虜、溪東、黃瓦、里庭、博望、河西、平虜、望南、破胡、遂胡等70餘燧。
卅井候官
卅井、遮要、井東、次東、累虜、城南、南界、臆東、胃北等9部。
次東、累虜、降虜、使降、歡喜、南界、城贅北、辟非、卅井、誠南、木中、大中、井東、山東、候虜、下海、毋憂、累胡、令虜、受降、善哉、滅寇、海東、殄胡、望地、遮要、當谷、野明、服胡、常?、常勝、間居、候之、累虜、孤山、乘胡、富善、止蜚、善哉、第十四40餘燧。
卅井懸索關
(參考資料: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北京;甘蕭省博物館等編《居延新簡》,中華書局,1994年,北京)
該遺址未找到,從簡文記載看建有此關,屬居延都尉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