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首頁 > 蘭臺台灣網路書店 > 傳記人物 >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

時間:2023-01-31     人氣:
作者: 總編纂蕭虹、副總主編陳玉冰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
登入會員,才能使用加入收藏功能
出版社:蘭臺出版社
書籍原價:1200
優惠價格:1080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出版時間:2023.1
ISBN:9786269664306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出版內容簡介

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蕭虹教授,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六十五位學者撰寫這本二十世紀婦女傳記一書。

這本書共為二十世紀世界各地共309位在各方面成就的婦女立傳,這些被立傳婦女選取標準,必須在某個學術、專業、技能領域有卓越成就,或是對當代以至後代有特殊影響者為限。

以往相關著作中,對中國大陸婦女立傳的材料比較少,直到本書出版才見改善。編者認為,《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有助於對中國婦女生平與成就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是我們朝著這領域跨出的第一步。

#台灣蘭臺出版社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作者介紹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總編纂蕭虹

總主編蕭虹生於中國,曾在香港、新加坡及美國接受教育。在澳洲完成博士學位後,便在悉尼大學亞洲研究學院(即今語言文化學院)任教,至二零零三年退休。現為該學院的榮譽研究員,繼續從事研究、出版和著作。所出版的三部專著,包括 Women of the Long March、The Virtue of Yin: Studies on Chinese Women(中譯《陰之德──中國婦女研究論文集》)和《世說新語整體研究》。

她也是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中譯《中國婦女傳記辭典》)的總主編,其中一卷的中文版在二零一零年發行。她在中國婦女及魏晉文學兩個領域,先後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亦為多本學術論文集與學術期刊撰寫文章。近年更將研究範圍擴及絲綢之路。

撰傳者名錄:

(撰傳者所屬院校機構基本按英文版譯出,由於英文版成書於二零零三年,有關資料或許已經改變,雖已按查找得到的最新情況更新,恐尚有遺漏,希為諒察。)

Bai, Di, 美國新澤西州麥迪遜杜爾大學亞洲研究系(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Drew University, Madison, N.J., USA)。

畢熙燕,澳洲悉尼愛斯肯姆學校(Ascham School, Sydney, Australia)。

Chan, H.D.Min-hsi(已歿),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科技研究學院(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陳慧,澳洲悉尼麥覺理大學國際研究院中文系(Chinese Studie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Australia)。

陳兆華(已歿),澳洲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Centre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Adelaide,Australia)。 陳玉冰,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陳純瑩,台灣台北警察大學通識系。

陳婉君,中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陳小眉,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陳雅慧,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鄭麗榕,台灣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張釗貽,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及研究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Australia)。

Chey, Jocelyn(梅卓琳), 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周峰玉,台灣《天下雜誌》。

朱德蘭,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Clark, John, 澳洲悉尼大學藝術歷史及理論系(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Croizier, Ralph,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nada)。

崔稚穎,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Denton, Kirk A.,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丁守璞,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Edwards, Louise, 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人文及語言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范美媛,台灣台北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馮崇義,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國際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及中國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

Ferry, Megan M., 美國紐約斯克內克塔迪聯合學院現代語言系(Modern Languages Department, Union College, Schenectady, New York, USA)。

Feuerwerker,Yi-tsi Mei(梅貽慈),美國密西根大學安雅博分校亞洲語言及文化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USA)。

Fox, Josephine, 澳洲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所(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郜元寶,中國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

Gilmartin, Christina K.(柯臨清,已歿),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歷史系及婦女研究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Department of Women’s Studi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oston, USA)。

郭晨,中國北京工人出版社。

賀黎,中國北京中國美術學院戲劇研究所。

Hendrischke, Barbara, 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China Studies Centr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何淑宜,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何和鑒,新加坡地區語言中心(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Singapore)。

洪如冰,澳洲悉尼澳星國際教育中心(Austa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re, Sydney, Australia)。

謝世英,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藝術學院(College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Jaschok, Maria H.A.,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性別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Gender Studies Centre, Oxford University, UK)。

仁華法師,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高月妥,台灣台北自由撰稿人。

King, Richard,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亞太研究系(Department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nada)。

Kingsbury, Karen, 台灣台中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孔書玉,加拿大愛蒙頓阿爾伯特大學東亞研究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

林學忠,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林松,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Lang, Miriam, 澳洲墨爾本蒙納殊大學語言及文化學院(School of Languages, Cultures and Linguistics,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蕭虹,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Lee, Mabel(陳順姸),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Lee, Sandra, 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李宗慬,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林倩如,台灣台北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Liu Ying,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羅久蓉,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羅孚(已歿),美國、香港自由撰稿人。

McElderry, Andrea,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USA)。

伍湘畹(Daisy Sheung-yuen Ng),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吳美筠,香港大學附屬學院。

Noble, Jonathan, 中國上海研究學者。

Patton, Simon, 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及研究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Brisbane, Australia)。

齊文穎,中國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

Roberts, Claire(羅清奇),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藝術史系(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ustralia);及澳洲墨爾本大學文化交流學院(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卲亦楊,澳洲悉尼大學藝術歷史及理論系(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水鏡君,中國河南社會科學院。

Silvio, Teri(司黛蕊),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蘇瑞鏘,台灣彰化彰化高級中學。

孫愛玲,香港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

孫萬國,澳洲墨爾本蒙納殊大學亞洲語言及研究學院(School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Swislocki, Mark,美國史丹福大學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van Crevel, Maghiel(柯雷),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Wade, Geoff,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王冰,中國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王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環球研究與語言部(Global Studies and Languages Sec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 USA)。

王京明,中國中視傳媒策劃部欄目記錄片組。

王平,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人文及語言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王一燕,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語言文化學院(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Wiles, Sue, 澳洲悉尼大學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Williams, Martin, 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國際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陳弘欣,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黃嫣梨,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吳小黎,中國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

席澤宗,中國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楊恩洪,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楊翠,台灣花蓮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Yeh, Michelle(奚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顏清湟,澳洲阿德萊德大學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ustralia)。

楊慧玲,澳洲珀斯科廷科技大學中文系(Chinese Studie,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rth, Australia)。

趙金平,中國北京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研究所。

朱天飈,中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台灣蘭臺出版社#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序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英文版前言

早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澳洲悉尼大學亞洲研究學院的一些同仁已有意編製一套《中國婦女傳記辭典》,分卷發行。首卷面世的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1644-1911》,接著就是本卷《中國婦女傳記辭典.二十世紀卷,1912-2000》。經過查考後,我們發現,過往多年,以英文編撰的權威中國人物傳記辭典很多,且涵蓋多個朝代,如《宋代名人傳》(Sung Biographies; Herbert Franke[福赫伯]編,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6)、《明代名人傳》(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L. Carrington Goodrich[富路特]及房兆楹[Chaoying Fang]編,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 Arthur W. Hummel[恆慕義]編,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3)、《中華民國人物傳記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Howard L. Boorman[包華德]及Richard C. Howard 編,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及《中國共產主義人物辭典:1921-1965》(Biograph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Communism, 1921-1965; Donald W. Klein[克萊恩]及Anne B. Clark[克拉克]編,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等,但對婦女的生平,大都不予關注。恆慕義收錄的八百零九名人物中,只有九名是女性;包華德及Howard 收錄的六百多名人物中,女性僅佔二十三名;而克萊恩和克拉克的四百三十三個傳記中,只有約十八個是婦女的專傳。為此,《中國婦女傳記辭典》希望能盡收古往今來中國婦女的事蹟,為她們立專傳。以資料而言,較之近二十年來出版的綜合辭書,應更見詳備。

《中國婦女傳記辭典》內的傳記不屬原創研究,而是對現有知識及資料的歸納。即使目標不算高遠,有時也難達到,因為中國大陸有關婦女的材料很少,直到最近情況才見改善。我們一貫認為,《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有助於對中國婦女生平與成就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是我們朝著這領域跨出的第一步。

《中國婦女傳記辭典》的主編們雖在澳洲的悉尼大學工作多年,本卷只得到校方有限的支持。由於財政及其他因素所限,本卷內只有傳主附有中文名字,其他如作品、機構等的中文名稱就只好闕如。我們相信,中文版的面世,可以多少彌補這方面的遺憾。對所有撰傳者和譯者均不吝時間,發揮所長,鼎力相助,且不收分文,我們實在感激萬分。

二十世紀卷主編蕭虹邀請了六十五位學者撰寫傳記,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澳洲、加拿大、中國(包括香港與台灣)、荷蘭、東南亞、英國及美國。本卷所收的人物,都與我們原來選取標準相符:立傳婦女,必須在某個學術、專業、技能領域有卓越成就,或是對當代以至後代有特殊影響者。二十世紀整個世界邁向全球化,她們就是在這大環境下作出貢獻。她們當中,大部份在中國出生、生活或工作;部份在國外出生,但父母都是中國人;又有部份在中國出生,但在國外做出成績;更有少數是入了中國籍的外國人,並在中國工作。

本卷跨越的年代由一九一二年到二零零零年。不過,我們必須強調,以二零零零年為限,是一個概括性的說法。所有傳記內容,在一九九零年仍然準確,其中不少已據二零零零年的資料更新,且不止一個傳記納入在二零零一年發生的事件資料。為慎密周全起見,我們沒有收錄九十年代才在公眾視野出現的婦女,她們的生平,應留給以後的傳記辭典編輯去全面評價。本卷收錄傳記三百多個,各傳主的共同興趣和活動範圍十分廣泛。到目前為止,本卷內在不同程度上參與政治和政府事務的婦女,人數最多。這個現象或許不會教人詫異,因為在二十世紀中國不斷演變,其間又經歷了改朝換代:帝制被推翻,最終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民國時期,婦女革命家、政治活動家、改革家、婦女權益活動家成了大眾矚目的人物。她們很多是早期的共產黨員,有部份也為民主、台灣獨立、婦女個人權益而奮鬥。有些從政府或黨的權力架構內晉升至掌權職位,在中國、香港及台灣工作,有少數則循不太正當的途徑奪得權力。

當時的中國社會認識到,從事文藝創作已不再是受過教育的婦女的唯一出路。但對有創作天份的婦女來說,文學創作的園地仍然是塊沃土。本卷收錄的婦女作家大部份屬小說作家,她們透過小說,把沒有條件當作家的婦女的生活境況,呈現出來。女詩人、散文家、文評家用她們的筆,揭露婦女生活中所需的改變,大膽的為所有婦女開拓新道路。

中國的女畫家、女藝術表演家,如戲劇明星、舞蹈家、歌唱家等,並不稀奇。在二十世紀,她們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能在各自的專業努力創新。三十到四十年代,電影與戲劇興旺,孕育了一代無畏無懼的女表演家,而地方戲曲天才也紛至沓來。她們發揚傳統的藝術和歌曲,又加以活化,並配合時勢,創造新的藝術形式與類型。她們有些婚姻諧和,有些在重男輕女的社會上孤身作戰。更有些因承受不了情感上的不忠、應付不了陰謀或政治而斷送一生。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婦女轉向監製和導演電影、電視節目和戲劇;女演員也紛紛成為武俠片和國際電影明星,揚名於世。

二十世紀,隨著擇業的自由度漸大,中國婦女開始對各種專業感到興趣。不過,歷史不容否定,教育這專業一直是婦女的天下。即便如此,仍有些婦女敢於偏離傳統的道路,走進其他專業,包括法律和警察部隊。同時,很多受過教育的婦女,卻迎合著舊中國社會的期望,做了學者。但她們有些跨越傳統的婦女研究範疇,走進科學與技術等較新的領域。本卷收錄的女科學家中,不止一個在自己的專業贏得國際敬仰。本卷也有女尼,甚至女軍人的傳記。對此,讀者不會感到奇怪,但可能會想想,婦女要在冷酷無情的媒體、工商行業裡成就事業,究竟要有多少意志力。她們到底犧牲了甚麼,從她們的私人生活可看到一點端倪:她們很多都為了達成目標而保持獨身。

和清代卷一樣,本卷的婦女不全是漢人,還有來自藏族、滿族、蒙族以及回族和白族的婦女。其中一個原來是法國人,但她以中國人的身份,在中國生活,直到辭世。有些婦女我們想收入但未能收入,這方面的原因不一,包括資料短缺,時間不足,找不到合適的撰傳者等。我們力所能及的搜集資料,相信可就二十世紀中國傑出的婦女,為英文讀者提供準確翔實的描述。謹望《中國婦女傳記辭典》能為日後的相關研究打好基礎。

蕭虹

A.D.Stefanowska

Sue Wiles

二零零三年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編者的話

本辭典中文版比英文版多了八個傳記,傳記總數也由三百零一個增加到三百零九個,新加的傳記中有七個傳主來自台灣。本辭典的文體和版式,與「英文版前言」所提及的中國著名人物傳記辭典大致相同。本辭典只有一個傳主因沒有正式的中文名字而用了英文名字。所有傳主均按姓氏的漢語拼音排序,以傳統的先姓後名方式列出。

本辭典附有「按背景或所屬領域劃分的人名索引」。該索引根據婦女最著名的研究範疇、專業、技能分類;所以,部份婦女會同時出現於不同類別。為照顧並非專家的讀者,本辭典還附有「二十世紀大事簡要年表」。為方便查閱,書末附有「人名拉丁字母索引」及「人名筆畫索引」。

在過去百年間,北京市曾數次更改名稱。我們決定,由清朝覆亡到一九四九年間,統稱北平,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北京,以免陷於混亂、難以取捨。但如果「北平」與「北京」屬於一個機構或實體的名稱的一部份,我們會跟隨英文版保留原字。

傳記後附的書目,僅供參考探討之用,實非詳盡無遺。此等書目分中文、英文、網址三類依次列出,個別書目則以出版年份先後排序。其他附件如撰傳者名錄及譯者名錄,均依據英文原版以姓氏的漢語拼音及英文字母為撰傳者、譯者及作者排序。

由於英文版成書於二零零三年,距今已十餘載,故全部傳記內容、書目,以至撰傳者名錄、譯者名錄與編者簡歷,均已按查找得到的最新資料作出補充和更新。資料除編者個人所知、向知情人士查問得來、從書刊尋獲者外,主要來自網上,雖然所選取的網站均屬翔實可信,引用前也經多方印證,但若仍有失實,歡迎讀者雅正。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目錄

一、英文版前言  004

二、編者的話 007

三、鳴謝 008

四、撰傳者名錄 009

五、譯者名錄 014

六、按背景或所屬領域劃分的人名索引 015

七、二十世紀大事簡要年表 020

八、傳主名錄 022

九、傳記  1

十、附錄

1. 人名拉丁字母索引 748

2. 人名筆畫索引 755

3. 編者簡歷 762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書中立傳的名人有:

1巴金蘭 Ba Jinlan

2白峰谿 Bai Fengxi

3白淑湘 Bai Shuxiang

4白 薇 Bai Wei

5白 楊 Bai Yang

6白玉霜 Bai Yushuang

7冰 心 Bing Xin

8蔡 暢 Cai Chang

9蔡蘭英 Cai Lanying

10蔡仞姿 Cai Renzi

11蔡瑞月 Cai Ruiyue

12殘 雪 Can Xue

13曹孟君 Cao Mengjun

14曹軼歐 Cao Yi’ou

15草 明 Caoming

16陳愛珠 Chen Aizhu

17陳璧君 Chen Bijun

18陳琮英 Chen Congying

19陳方安生 Chen Fang Ansheng

20陳衡哲Chen Hengzhe

21陳慧清 Chen Huiqing

22陳 進 Chen Jin

23陳湄泉 Chen Meiquan

24陳慕華 Chen Muhua

25陳 染 Chen Ran

26陳 顒 Chen Rong

27陳若曦 Chen Ruoxi

28陳少敏 Chen Shaomin

29陳石滿 Chen Shiman

30陳香梅 Chen Xiangmei

31陳幸婉 Chen Xingwan

32陳秀喜 Chen Xiuxi

33陳學昭 Chen Xuezhao

34程乃珊 Cheng Naishan

35程曉桂 Cheng Xiaogui

36池際尚 Chi Jishang

37池 莉 Chi Li

38崔小萍 Cui Xiaoping

39戴愛蓮 Dai Ailian

40戴厚英 Dai Houying

41戴錦華 Dai Jinhua

42戴 晴 Dai Qing

43鄧蓮如 Deng Lianru

44鄧麗君 Deng Lijun

45鄧六金 Deng Liujin

46鄧穎超 Deng Yingchao

47鄧裕志 Deng Yuzhi

48鄧珠拉姆 Deng Zhu Lamu

49丁果仙 Ding Guoxian

50丁 玲 Ding Ling

51丁雪松 Ding Xuesong

52董竹君 Dong Zhujun

53杜淑真 Du Shuzhen

54范瑞娟 Fan Ruijuan

55方 方 Fang Fang

56方君璧 Fang Junbi

57方召麟 Fang Zhaolin

58馮沅君 Feng Yuanjun

59傅全香 Fu Quanxiang

60葛健豪 Ge Jianhao

61鞏 俐 Gong Li

62龔 澎 Gong Peng

63龔普生 Gong Pusheng

64顧 媚 Gu Mei

65顧聖嬰 Gu Shengying

66顧秀蓮 Gu Xiulian

67顧月珍 Gu Yuezhen

68郭建 Guo Jian

69郭婉容 Guo Wanrong

70郭小莊 Guo Xiaozhuang

71漢素音 Han Suyin

72韓幽桐 Han Youtong

73菡子 Han Zi

74航鷹 Hang Ying

75郝建秀 Hao Jianxiu

76何香凝 He Xiangning

77何澤慧 He Zehui

78賀子貞 He Zizhen

79洪蘭 Hong Lan

80紅線女 Hongxian Nü

81侯波 Hou Bo

82胡蝶 Hu Die

83胡絜青 Hu Jieqing

84胡仙 Hu Xian

85黃典嫻 Huang Dianxian

86黃量 Huang Liang

87黃宗英 Huang Zongying

88紀政 Ji Zheng

89賈馥茗 Jia Fuming

90簡娥 Jian E

91蔣碧微 Jiang Biwei

92蔣麗金 Jiang Lijin

93江青 Jiang Qing

94金維映 Jin Weiying

95闞士穎 Kan Shiying

96康克清 Kang Keqing

97康同璧 Kang Tongbi

98康同薇 Kang Tongwei

99柯岩 Ke Yan

100賴純純 Lai Chunchun

101郎平 Lang Ping

102雷潔瓊 Lei Jieqiong

103李昂 Li Ang

104李伯釗 Li Bozhao

105李德全 Li Dequan

106李桂英 Li Guiying

107李建華 Li Jianhua

108李堅真 Li Jianzhen

109李麗華 Li Lihua

110李莉娟 Li Lijuan

111李淑德 Li Shude

112李淑錚 Li Shuzheng

113李貞 Li Zhen

114李鍾桂 Li Zhonggui

115李子雲 Li Ziyun

116梁丹丰 Liang Danfeng

117梁許春菊 Liang Xu Chunju

118廖夢醒 Liao Mengxing

119廖似光 Liao Siguang

120林白 Lin Bai

121林蔡素女 Lin Cai Sunü

122林黛 Lin Dai

123林海音 Lin Haiyin

124林徽因 Lin Huiyin

125林金枝 Lin Jinzhi

126林蘭英 Lin Lanying

127林巧稚 Lin Qiaozhi

128林秋錦 Lin Qiujin

129林宗素 Lin Zongsu

130凌淑華 Ling Shuhua

131零雨 Ling Yu

132劉胡蘭 Liu Hulan

133劉慧卿 Liu Huiqing

134劉清揚 Liu Qingyang

135劉群先 Liu Qunxian

136劉索拉 Liu Suola

137劉王立明 Liu Wang Liming

138劉俠 Liu Xia

139劉曉慶 Liu Xiaoqing

140劉亞雄 Liu Yaxiong

141劉英 Liu Ying

142劉真 Liu Zhen

143劉志華 Liu Zhihua

144隆蓮法師 Longlian fashi

145魯桂珍 Lu Guizhen

146 陸士嘉Lu Shijia

147陸小曼Lu Xiaoman

148陸星兒 Lu Xing’er

149呂碧城 Lü Bicheng

150呂秀蓮 Lü Xiulian

151羅叔章 Luo Shuzhang

152廬隱 Luyin

153毛彥文 Mao Yanwen

154莫德格瑪 Modegemaa

155 Moss, Irene

156聶華苓 Nie Hualing

157聶鷗 Nie Ou

158聶元梓 Nie Yuanzi

159聶毓禪 Nie Yuchan

160潘多 Pan Duo

161潘玉良 Pan Yuliang

162龐濤 Pang Tao

163彭珮雲 Peng Peiyun

164彭子岡 Peng Zigang

165錢劍秋 Qian Jianqiu

166錢希鈞 Qian Xijun

167錢瑛 Qian Ying

168錢正英 Qian Zhengying

169琦君 Qijun

170瓊瑤 Qiong Yao

171丘一涵 Qiu Yihan

172邱鴛鴦 Qiu Yuanyang

173任以都 Ren Yidu

174蓉子 Rongzi

175茹志鵑 Ru Zhijuan

176阮玲玉 Ruan Lingyu

177阮若琳 Ruan Ruolin

178三毛 San Mao

179邵夢蘭 Shao Menglan

180諶容 Shen Rong

181沈茲九 Shen Zijiu

182史良 Shi Liang

183舒婷 Shu Ting

184舒繡文 Shu Xiuwen

185帥孟奇 Shuai Mengqi

186斯琴高娃 Siqin Gaowa

187宋藹齡 Song Ailing

188宋美齡 Song Meiling

189宋慶齡 Song Qingling

190蘇雪林 Su Xuelin

191孫維世 Sun Weishi

192譚恩美 Tan Enmei

193湯蒂因 Tang Diyin

194唐群英 Tang Qunying

195湯亭亭 Tang Tingting

196陶淑範 Tao Shufan

197鐵凝 Tie Ning

198萬紹芬 Wan Shaofen

199王安祈 Wang Anqi

200王安憶 Wang Anyi

201王承書 Wang Chengshu

202王定國 Wang Dingguo

203王光美 Wang Guangmei

204王海玲 Wang Hailing

205王合內 Wang Henei

206王惠卿 Wang Huiqing

207王會悟 Wang Huiwu

208王泉媛 Wang Quanyuan

209王瑩 Wang Ying

210王迎春 Wang Yingchun

211王一知 Wang Yizhi

212尉鳳英 Wei Fengying

213危拱之 Wei Gongzhi

214危秀英 Wei Xiuying

215吳富蓮 Wu Fulian

216吳健雄 Wu Jianxiong

217吳瑪悧 Wu Mali

218吳木蘭 Wu Mulan

219吳舜文 Wu Shunwen

220吳儀 Wu Yi

221吳貽芳 Wu Yifang

222吳玉霞 Wu Yuxia

223吳仲廉 Wu Zhonglian

224烏蘭 Wulan

225夏菊花 Xia Juhua

226夏培肅 Xia Peisu

227夏宇 Xia Yu

228冼玉清 Xian Yuqing

229向警予 Xiang Jingyu

230蕭紅 Xiao Hong

231蕭颯 Xiao Sa

232蕭月華 Xiao Yuehua

233曉雲法師 Xiaoyun fashi

234謝冰瑩 Xie Bingying

235謝飛 Xie Fei

236謝小梅 Xie Xiaomei

237謝希德 Xie Xide

238謝雪紅 Xie Xuehong

239新鳳霞 Xin Fengxia

240修澤蘭 Xiu Zelan

241西西 Xixi

242徐楓 Xu Feng

243許廣平 Xu Guangping

244許世賢 Xu Shixian

245徐玉蘭 Xu Yulan

246徐宗漢 Xu Zonghan

247嚴鳳英 Yan Fengying

248言慧珠 Yan Huizhu

249楊崇瑞 Yang Chongrui

250楊翠 Yang Cui

251楊芙清 Yang Fuqing

252央嘎 Yang Ga

253楊厚珍 Yang Houzhen

254楊慧貞 Yang Huizhen

255楊絳 Yang Jiang

256楊開慧 Yang Kaihui

257楊麗萍 Yang Liping

258楊沫 Yang Mo

259楊蔭榆 Yang Yinyu

260楊之華 Yang Zhihua

261楊子烈 Yang Zilie

262葉恭紹 Ye Gongshao

263葉群 Ye Qun

264葉叔華 Ye Shuhua

265葉陶 Ye Tao

266殷允芃 Yin Yunpeng

267亦舒 Yishu

268余陳月瑛 Yu Chen Yueying

269於梨華 Yu Lihua

270遇羅錦 Yu Luojin

271俞珊 Yu Shan

272原劉素珊 Yuan Liu Sushan

273袁雪芬 Yuan Xuefen

274樂黛雲 Yue Daiyun

275曾昭燏 Zeng Zhaoyu

276曾志 Zeng Zhi

277翟永明 Zhai Yongming

278張愛玲 Zhang Ailing

279張桂琴 Zhang Guiqin

280張潔 Zhang Jie

281張抗抗 Zhang Kangkang

282張荔英 Zhang Liying

283張默君 Zhang Mojun

284張琴秋 Zhang Qinqiu

285張權 Zhang Quan

286張若名 Zhang Ruoming

287張辛欣 Zhang Xinxin

288章蘊 Zhang Yun

289張志新 Zhang Zhixin

290趙默雅 Zhao Moya

291趙燕俠 Zhao Yanxia

292趙一曼 Zhao Yiman

293證嚴法師 Zhengyan fashi

294震華法師 Zhenhua fashi

295芝苑 Zhiyuan

296鍾玲 Zhong Ling

297鍾曉陽 Zhong Xiaoyang

298鍾玉徵 Zhong Yuzheng

299周綠雲 Zhou Lüyun

300周美玉 Zhou Meiyu

301周淑安 Zhou Shu'an

302周思聰 Zhou Sicong

303周璇 Zhou Xuan

304周越華 Zhou Yuehua

305朱璉 Zhu Lian

306朱琳 Zhu Lin

307竹林 Zhu Lin

308宗璞 Zong Pu

309鄒儀新 Zou Yixin
 

《二十世紀婦女傳記辭典》-內容連載

01巴金蘭 Ba Jinlan

巴金蘭,一九二二年生於河南省滎陽市金寨村,回族,中國伊斯蘭教女阿訇,經名法蒂瑪(Fatimah)。她出身阿訇世家,從她這一代上溯,已有十三代人任阿訇。

巴金蘭自幼受到伊斯蘭教的薰陶,八歲開始跟父親和祖父學習伊斯蘭教知識,十二歲入本村女寺隨女阿訇學習波斯語經籍,十四歲到鄭州北下街女寺繼續學業。十五歲回到家中,一邊幫母親操持家務,一邊跟父親學習阿拉伯語《古蘭經》,跟祖父學習更多的波斯語經籍。她成為一個能讀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伊斯蘭教經籍、信仰虔誠的女子。

巴金蘭二十二歲與一位馬姓阿訇的兒子結婚。婚事由父母安排。父母挑選女婿的最重要標準是信仰虔誠,宗教素養好。丈夫在清真寺長大,從小接受中國傳統的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學成後成了阿訇。巴金蘭以師娘的身份住在清真寺中,指導穆斯林婦女的宗教生活,解答她們的疑問,同時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克盡妻子、母親的職責。

一九五五年,巴金蘭受聘為河南省滎陽市一鄉村女寺的阿訇。後來,丈夫應聘到同省的清化鎮清真寺任教長,她和孩子一直留在該女寺。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女寺被關閉,她帶孩子回到金寨老家。丈夫亦不得不離開清真寺,但他身體有病,不能照顧家人。她承擔了全部家庭重擔,從事農耕,照顧八個兒女的生活,向他們講解宗教知識,同時不放鬆自己的宗教功修。一九八三年六十一歲時,再次應聘成為女阿訇,先後在河南省滎陽市、鄭州市、武陟縣等五個清真女寺任教長。一九九四和九八年,兩次赴麥加朝覲。

巴金蘭開辦女學,培養婦女宗教人材;監督女寺建設工程;為穆斯林提供各種宗教服務,如在離世者家中誦經等。她又積極安排兒孫接受信仰教育。八個兒女中,有七個接受過專門的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三個兒子任阿訇,一個兒子在清真寺深造,一個兒子除在清真寺接受傳統的經堂教育外,還在北京外語學院學習現代阿拉伯語。兩個孫子在河南、甘肅等地的清真寺接受經堂教育,三個孫女則由她親自教導。

中國回族穆斯林女阿訇很少傾向蘇非主義(Sufism)。巴金蘭卻不同,她仰慕蘇非派不思塵世事物、全神貫注想望真主(Allah)的精神修煉,不喜與宗教事務無關的交際應酬。除履行職責外,她專注於自己的宗教功修。她淡泊守貧,甘於簡樸的生活,一直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吃最簡單的飯食。她堅信靈魂不死,後世永存,追求心靈潔靜、行為純正。她注重精神修煉和靈魂的淨化,長期誦經禮拜齋戒,一心嚮往安拉。

巴金蘭是在家中接受伊斯蘭教教育的,而教她的都是當阿訇的家人。在他們的影響下,她深信女子的宗教素養和智力不如男子。不過,她認為信仰虔誠、一心嚮往真主的女子,遠勝於沒有信仰的男子;也認為女子只要努力,就可以超過男子。

巴金蘭的精神追求和遁世傾向,常被人誤以為孤僻、不合時宜,但她的學識和智慧,堅忍和自信,以及克己自律的行為,使她成為女阿訇中的佼佼者,深受中國穆斯林尊敬。

Maria H.A. Jaschok、水鏡君

戴建寧,〈試論回族婦女信仰伊斯蘭教的心理特徵〉見《回族研究》,1992年4期,頁67-70。

南文淵,《伊斯蘭教與西北穆斯林社會生活》,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馮今源,〈試論伊斯蘭教的婦女觀〉見《中國穆斯林》,1995年4期,頁19-24。

水鏡君,〈淺談女學、女寺的興起與發展〉見《回族研究》,1996年1期,頁51-59。

Alles, Elisabeth.“Une organisation de I’Islam au féminin: Le personnel des mosquées féminines en Chine.” Lettre d’information. Paris: Programme de Recherches Interdisciplinaires sur le Monde Müsulman Périphérique, 14(1994): 1-12.

Etudes Orientales, 13/14(1994). Contributions by Elisabeth Alles, Leila Cherif, and Constance-Hélène Halfon.

Pang Keng-Fong.“Islamic‘Fundamentalism’and Female Empowerment among the Muslims of Hainan Islan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Mixed Blessings: Gender and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Cross Culturally, eds. Judy Brink and Joan Mencher. London: Routledge, 1997, 41-56.

Jaschok, Maria, and Shui Jingjun. The History of Women’s Mosques in Chinese Islam: A Mosque of Their Own. 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2000.

02白峰谿Bai Fengxi

白峰谿,一九三四年生於河北省文安縣,話劇演員、劇作家,以劇作《女性三部曲》聞名於世。該劇描述了知識婦女在毛澤東時代(1949-1976)過渡到後毛時代這段期間的憂慮。白峰谿的丈夫退休前是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導演兼演員,兩人有一個女兒,也是該劇院的演員。

一九四九年十五歲的白峰谿進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一九五四年成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演員。該劇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國家劇院,在那裡,她接受專業訓練,並在眾多知名的藝術家薰陶下成長起來,扮演過四十多個不同類型的角色,其中最成功的要算劉胡蘭(參見該傳)。劉胡蘭是一位烈士,一九四七年在山西農村被國民黨處決,死時僅十五歲。白峰谿是在一九五一年演出這個以劉胡蘭為劇名的話劇。她所扮演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一九五六年話劇《家》一劇中的鳴鳳。《家》是曹禺根據巴金五四時期的同名經典小說改編。在這個劇中,白峰谿飾演一個傳統父權家庭的年輕女僕,被迫與年齡可當她祖父的男人結婚,憤而投水自盡。一九六零年,她作為替補演員主演由田漢(1898-1968)編劇、金山執導的劇作《文成公主》,到達了她表演生涯的巔峰。此後她還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包括《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 1962)中到處調情的侍從薛侶班(Cherubino)和《霓虹燈下的哨兵》(1962)中可愛的春妮。春妮是中國農村婦女,對當兵的丈夫一心一意,且深明大義,鼓勵他在所駐守的新解放區上海盡忠職守。

在後毛時代,白峰谿嘗試以新手法創作話劇。她的第一個劇本《窰洞燈火照千家》(1977),將陝西方言和詩的語言揉合起來,以表達普通老百姓對周恩來總理(1898-1976)猝然離世的深切悼念。她的第二個劇本與王景愚一起編寫,名為《撩開你的面紗》(1979),也在後毛時代初期大受好評,因為該劇以愛情及真摯友誼為主題,這些正是文革後大眾興趣所在。

白峰谿最終以《女性三部曲》揚名國內,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三部曲的第一部《明月初照人》寫於一九八一年,令人注目的是該劇中沒有一個男性角色,劇中的三代婦女既要做婦女解放工作的領導幹部,又要追求個人的愛情、幸福與自由,所以不得不竭力協調兩面的需求,她們的故事無異是新中國婦女文化史的一個縮影。劇中的外祖母被丈夫欺騙,之後獨自將女兒方若明撫養成人,待女兒成家,見她艱難度日,又多方支援,還幫助女兒成為專責管理婦女事務的政府資助機構全國婦女聯合會的優秀幹部。方若明面對的挑戰與母親不同:儘管她不遺餘力的幫助農村婦女擺脫包辦婚姻的束縛,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她卻反對女兒選擇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管道工做愛人,認為那個年輕人與自己在大學教英文的女兒不般配。方若明也為二女兒痛心。這個女兒與研究院一名教授關係曖昧。這教授才華出眾,是方若明多年前的戀人,當年因他的家庭出身不好,她被迫放棄了他。在劇終方若明將自己的痛苦放在一邊,讓女兒追求自己的幸福。根據當時的政治現實,主流文化必須歌頌新後毛時期執政者。縱使白峰谿受到這些政治局限,她仍是大陸第一個重點刻劃婦女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和問題的劇作家。她的劇作藝術繼承了源於五四運動的現代話劇的現實主義傳統。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風雨故人來》(1983)更深入地探索婦女對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現象的聲聲抗議:父親令家中女兒要留不能留,要去不能去,他的行為還受到讚揚。劇中夏之嫻這個角色面對的是毛澤東時代婦女的典型困境。毛澤東有一句名言:「婦女能頂半邊天」,意指婦女在事業上的表現應一如男人,同時在家又要做賢妻良母,操持家務。夏之嫻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婦科醫生,丈夫不接受她把全部精力用於工作,她只好放棄家庭,獨自過活。劇情轉向夏之嫻的女兒,她也面臨相若的困境,她在海外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獲得第一名,丈夫獲得第二名,婆婆對她施加壓力,要她將這個機會讓給丈夫。婆婆對她說,丈夫有博士學位,比妻子有好,因為這家庭更能讓人接受。在多番苦思之後,夏之嫻鼓勵女兒出國,她說:「女人不是月亮,不借別人的光炫耀自己。」這話現在已家喻戶曉。白峰谿的這個話劇觸動了許多中國現代婦女的神經。和方若明相比,夏之嫻這人物更複雜,遭遇更具戲劇性。這劇作提高了社會對婦女問題的意識,影響所及,有些大學生以該劇有關月亮的名言作為他們碩士論文的題目。

白峰谿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不知秋思在誰家》(1986)描寫一群敢作敢為的婦女,在婚姻和事業上作出大膽和反傳統的決定,這題材震動了當代的觀眾。劇中的蘇重遠是一名老教師,她將一生獻給青年教育事業,但對自己孩子的新潮抉擇感到困惑不解。她的大女兒和丈夫離婚,理由只是她想繼續做個好工人,想照顧自己,而不想在家中做個甚麼好妻子、好媽媽、好兒媳婦;她三十多歲被人視作老處女的二女兒,總在思考為什麼人們能夠容忍沒有愛情的婚姻,卻不能理解一個單身女人選擇獨立的、有意義的過活;她的兒子放棄高考,選擇經商,並和一個時裝模特兒訂了婚,當時來說,和模特兒談婚論嫁,並非光彩的事。直至劇終,母親依然痛苦不堪,她的問題並未解決。劇中母女間看似難以協調的戲劇性衝突,彷彿在反映一個離開傳統軌跡,走向現代化、西方化、商業化的國家所經歷的道德磨難。母女衝突同時揭示了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群體的女性道德觀,她們要為自己重新定位,即使尚在摸索階段,也要在私人空間和公眾領域之間劃出界線。可笑的是,公眾領域固然限制了私人空間,前者同時也認許了後者的存在。這種雙重羈絆由出現到日漸受人關注的現象,解釋了《不知秋思在誰家》為什麼能在一九八七至八八年戲劇界危機期間上演了一百多場,並場場爆滿。當年一部話劇演出十二場就算相當不錯。該劇受歡迎,主要因為有時裝模特兒、百萬富翁、離婚人士、單身女人這些人物,他們當時都是社會嚴厲批評的對象;當然時至今天,他們的形象已被人廣泛接受。此外,該劇的主題和民生息息相關,自然吸引大量觀眾。

白峰谿已退休多年,自《女性三部曲》之後她就擱筆。

陳小眉

洪如冰譯

白峰谿,《白峰谿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拾貝遐想〉見《白峰谿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頁238-250。

盛英等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967-972。

Chen, Xiaomei.“A Stage of Their Own:The Problematics of Women’s Theater in Post-Mao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6, no.1 (1977): 3-25.

Tung, Constantine. “Tensions and Reconciliation:Individualistic Rebels and Social Harmony in Bai Fengxi’s Plays.” In Drama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s. Constantine

Tung and Colin MacKerra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233-353.

Bai Fengxi. The Women Trilogy, trans. Guan Yuehua, Beijing: Panda Books, 1991.

03白淑湘Bai Shuxiang

白淑湘,一九三九年生於湖南耒陽,滿族,祖籍遼寧省新賓縣,芭蕾舞蹈家。

白淑湘少年時期即顯露藝術才華,十三歲時在東北藝術劇院兒童劇團因主演《小白兔》而獲東北地區文藝匯演表演獎。一九五四年選送到北京舞蹈學校學習芭蕾舞,成為中國第一批接受正規芭蕾舞訓練的學生。

白淑湘身體條件不算好,但勤奮好學,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掌握了高難度的芭蕾技巧和特有的韻律。一九五八年在蘇聯舞蹈家彼.古雪夫(P.A.Gusev)的指導下,成功塑造《天鵝湖》裡的兩個角色──奧傑塔(Odette)和奧吉利婭(Odile),被譽為中國芭蕾舞台上第一隻「白天鵝」。接著又出色的扮演了《海俠》(Le Corsaire)的主角米多拉(Medora)。在中央芭蕾舞團初創時期,她即是該團的主要演員,連續在幾個大型劇目裡,成功地扮演了多個不同類型的角色,包括《吉賽爾》(Giselle)的米爾達(Myrtha),《芭赫齊薩拉伊的淚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isarai)的扎烈瑪(Zarema),《巴黎聖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的古都拉萊(Gudule)。她的表演感情真摯、動作準確規範,風格明快。

中國芭蕾舞方面,白淑湘從一九六四年第一個扮演《紅色娘子軍》的主角瓊花開始,又主演過《沂蒙頌》、《杜鵑山》和《緬懷敬愛的周總理》等劇目,為在芭蕾舞中創造中國人民的形象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由於芭蕾舞表演藝術上的成就,白淑湘在一九八零年被特邀參加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表演《天鵝之死》,獲優秀表演獎。一九八一年(一說1980年)在文化部直屬藝術單位觀摩表演賽中獲表演一等獎。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她作為中國舞蹈家或藝術團領隊曾多次出訪。一九八零年,在菲律賓國際芭蕾舞蹈節上,與其他中國演員合作,共同獲得集體表演一等獎。一九八二年到法國進修、專業考察一年。曾赴朝鮮、緬甸、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訪問。

白淑湘曾任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少數民族基金會常務理事,歐美同學會理事等,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

#台灣蘭臺出版社

  1. 一、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運費100元;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
  2. 二、為了保障您的權益,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
  3. 三、商品換貨時,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
  4. 四、若需要團體訂購,我們有專人服務。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
  5. 電話:02-2331-1675 / 傳真:02-2382-6228 / 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   碼:
驗證碼:看不清?點擊更換
[註冊帳號]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