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天然漆百年史-出版內容簡介
「天然漆」日據時期曾為臺灣外銷創造產值,尤其曾大量外銷日本,南投是主要產地,客家人更是開墾天然漆特色產業的主力,曾創造了當時的繁盛與榮景。
時至今日,位於埔里當地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仍保存當時天然漆的製作器具、相關文物和漆器藝術品,館長徐玉富先生與徐苑菁父女更共同出版了《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該書除了將「天然漆」在將臺灣的開發、種植、造林、製作和外銷歷史沿革與發展,做詳細敘述外,並對天然漆的特性,藝術創作,物件都做了詳實寫照,探索精采的百年臺灣天然漆藝術與文化必讀史資料。 該書對始自臺灣800多年前雅美(達悟)族漆拼板舟以來,天然漆樹及東臺原住民族、清治時期漆產業(1683~1895年)、日治時期漆產業(1895~1945年)、臺灣煉漆廠、臺灣漆文化的推進;從清治時代的大稻埕漆產業與福爾摩沙台灣茶漆器茶箱風靡歐美、日治時代華麗精緻的臺灣火車漆工藝、臺灣最宏偉壯麗的漆藝、總統府舉辦盛大的臺灣博覽會展覽臺灣漆器、大正6年(1917)以來開創臺灣漆樹種植與天然漆產業史之新頁,「臺灣國產漆」外銷全世界,為臺灣創造了驚人龐大的經濟效益並深具客家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更對天然漆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採漆故事與徐館長家族漆業發展史等做了全面性深入的探討,是一部臺灣史的百科全書。
「臺灣漆史」即「臺灣史」,「臺灣漆Taiwan Lacquer」全面深刻的影響著每一位臺灣人,身為臺灣人的您,絕對不能錯過!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作者介紹
徐玉富學經歷:承續徐氏客家家族百年臺灣漆產業,從年少至今與世界級學者專家專業研究及鑑定、提升漆品質;民國77年成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推廣臺灣漆文化並擔任館長至今;民國87年獲聘「南投地方法院」調解委員至今;民國96年獲聘「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至今;民國96年(2007)「龍南」徐仁樑榮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剔紅漆器、民國98年3月15日「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博士帶領一級主管參觀「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民國105年2月19日「日本石川縣輪島市議會拓政會—臺灣友好交流團」議長、議員共11位貴賓,透過外交部與「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交流;民國105年(2016)4月14日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繪畫修護專員蒞臨參訪。民國105年5月25日,館長徐玉富收到來自法國的感謝函:由衷感謝「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將傳承六代以上的寶貴經驗分享,期待未來彼此能繼續交流互動。
徐苑菁學經歷:大學時榮獲全國大專運賽女子乙組一萬公尺長跑第五名;大學畢業後在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公司歷練,協助歐、美、日國際大廠的客戶提升科技產品的品質;2013年5月攜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守護傳承百年臺灣漆歷史與文化,開始調查研究並記錄寫作「臺灣天然漆百年史」;在「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為外國遊客導覽解說臺灣漆的歷史與文化,將臺灣漆百年歷史文化推向國際;同時於研究所進修碩士。
徐苑菁記錄「臺灣漆百年歷史文化」的著作:2016年出版《博物館漆畫歷險 The Adventures of Lacquer Painting In Museum》、2017年出版《漆童話:天使的眼淚 Lacquer Fairy Tale: The Angel’s Tears》、2022年出版《臺灣天然漆百年史》徐玉富、徐苑菁。
百年臺灣漆歷史文化產業館「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網站: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臉書:www.facebook.com/longnanlacquer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頻道:www.youtube.com/c/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序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序言
徐玉富
1978年,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距今約七千年前的朱漆木椀。2000年9月,日本北海道南茅部町一處墓丘中,發現六件外塗紅漆的古漆器,距今九千年,漆器的年代可以追溯至起源於一萬二千年前。
臺灣天然漆文化產業發展始於明末清初、清治時期(1683~1895),大批的移民從大陸渡海來臺,初期的臺灣移民社會,因為日常生活及信仰需求,漆器工藝開始發展,匠師們身懷故鄉特殊技藝,造就鹿港、大溪的漆藝家具產業百年風華,臺北市大稻埕煉漆業繁榮,開拓全臺供給漆產業內需。
日治時期、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為了天然漆的國產化,臺灣總督府積極推廣漆藝、舉辦展覽,1918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試驗場從日本和越南兩地引進漆種子、漆苗,在氣侯溫和、土質肥沃、雨水充沛的臺中州新高郡魚池庄「蓮華池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地」試種,安南漆樹繁殖成功,並於1926年、1929年採收漆液。1929年「株式會社齋藤漆店」於臺灣設立漆樹造林部研究所,在銅鑼大規模種植安南漆樹造林,1936年夏季採漆、臺灣漆誕生,1940年設立「臺灣殖漆株式會社」,1942年設置臺灣第一座日式煉漆廠「銅鑼漆精製工場」達成漆國產化目標。
民國34年(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銅鑼設廠的「齋藤漆店」日籍社員歸國後,繼續保持聯絡。
民國49年初,家父、母親自苗栗頭屋鄉下,遷徙至「銅鑼漆店街」定居,繼續經營天然漆事業。當時,銅鑼是臺灣漆的主要市場。國內外經營天然漆的商社、貿易商都到銅鑼買賣生漆、精漆,產業興隆。昔日「齋藤漆店」在銅鑼的臺灣籍社員十餘人,主任蘇登松(日後當選銅鑼鄉長)兄弟、課長、貿易商三家、中盤商十餘家、煉漆廠四家,經常到寒舍與父親徐阿龍泡茶聊天。臺北一流的貿易商七家,向「龍興漆行」購買生漆,經過濾、包裝,申請經濟部新竹商品檢驗局到銅鑼抽樣檢驗,取得合格證,出口外銷日本。
筆者很榮幸,因此認識漆產業的前輩,開始蒐集臺灣漆文化的資料。民國51年3月,全家自銅鑼遷徙埔里定居,不巧遭逢日本的貿易商拒買臺灣生漆,外銷零出口,造成漆產業嚴重傷害。具有客家精神的父母親、筆者,堅信埔里生漆品質良好,從事漆樹品種及漆品質改良,經過三年的努力,生漆品質改良成功,贏得日本漆商社肯定,大批量採購臺灣漆。埔里漆產業經濟迅速發展,投資栽培漆樹造林、採漆液的漆農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臺灣漆市場從銅鑼轉移至埔里,埔里成為生漆最大產地。
民國53年,生漆外銷數量增加,在日本市場:臺灣漆占有率接近30%;中國產生漆退步到70%左右。
民國55年(1966),中國國務院即要求日本的精漆廠商,禁止購買臺灣蔣介石集團生產的生漆:「周恩來四條件」,日本親匪三商社致日本精漆工業公會會員,不使用臺灣省產生漆,如:日本漆商社聯合頒布的「禁買臺灣產生漆之文件」。
遭受中國打壓後,臺灣漆產業的繁榮,從雲端掉入泥沼裡,生漆有行無市,漆農砍伐漆樹或轉業,離開埔里。日本煉精漆廠商買不到臺灣優質生漆,聯合要求貿易商設法進口。經雙方協商,達成共識:臺灣生漆仿越南生漆,包裝從臺灣檜木桶改為四角鐵桶,輸出原為直接送達日本,改成經由香港間接轉送日本。
民國58年(1969),日本貿易商來函,通知中國生漆主要產地發生大旱災,生漆產量歉收,要求臺灣的漆農速速返鄉整理漆園、施肥、種植漆樹大量生產。可惜漆農不相信,興趣缺缺。
民國62年(1973),日本生漆市場嚴重缺貨,精漆商社透過各種方法,到臺灣搶購生漆。當時,臺灣的漆山、漆林荒蕪數年,漆樹採漆流不出漆液,生漆產量少。同年又逢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物價暴漲,生漆價格亦暴漲至天價。昔日離開埔里的漆農,自動回到家鄉整理漆園、除草、施肥,希望翌年大豐收。
民國63年(1974),臺灣生漆年產量293公噸,係臺灣漆有史以來,漆產量最多的一年。「金德貿易公司」董事長楊金鐘先生與筆者,共同赴日本拜會「日南貿易株式會社」社長、總經理,專業經營臺灣漆供給日本市場。拜訪「齋藤株式會社」社長,參觀「株式會社齋藤漆店」煉漆場,並鼓勵筆者學好日語,加強國際貿易事務,負責開發推廣臺灣漆。
民國67年(1978),筆者獨自赴日本大阪、京都推銷生漆,獲得井筒社長採購,達成任務。民國70年,井筒社長因接班人難產,產業逐漸沒落。
為了讓臺灣漆產業永續發展,筆者提著臺灣漆及漆器樣品,到日本各地爭取訂單,受到國際競爭壓力、消費市場挑戰,「齋藤株式會社」野田工場長—永瀨喜助老師義務幫忙,介紹日本漆藝大商社的訂單及「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熊野谿 從博士義務指導。兩位專家皆親自到臺灣漆山,研究漆樹改良、臺灣產安南漆改質—主成分蟲漆酚(Laccol)改造成漆酚(Urushiol),與日本、中國、韓國產的生漆主成分相似。
臺灣國科會邀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熊野谿 從博士,到清華大學、臺灣大學等學校演講完畢後,到埔里觀摩漆山、演講,主張龍南與臺灣大學建教合作。返回臺北,即找昔日學生、臺灣大學教授—陳劉旺博士,要求支援筆者,強化臺灣漆的改質與研發能力,再創新局。
日本「齋藤株式會社」常務取締役—藤田五郎先生,協助筆者積極介紹日本精漆工場的社長購買臺灣漆,並要求設立漆器工廠,製造漆器木椀、木盤髹塗臺灣漆,供給日本漆器市場。
龍南昔日重新種植漆樹20公頃,以彌補漆農轉行短少的數量。民國75年(1986)已成林,開始採收漆液,供給內、外銷之際,新臺幣匯率大幅升值,不符成本,造成外銷困難。同年,8月22日韋恩颱風第二次從鹿港登陸,颱風眼在日月潭上空,摧毀大埔里漆樹約80%,連根拔起或倒塌,嚴重損失,漆農痛哭,不敢再種植漆樹,改種檳榔樹,臺灣漆漸漸沒落。
民國76年(1987),政府開放大陸探親,臺灣工資上漲,工廠開始外移中國。大陸生漆大量走私進口,臺灣漆雪上加霜,漆產業加速沒落。
民國77年(1988),投入文化觀光發展,首創「龍南漆器文化館」,展出臺灣漆發展史歷年珍貴文物、文獻。民國83年(1994),埔里八大產業聯盟發展觀光。民國85年(1996),榮獲臺灣觀光局宣布,埔里為臺灣十大旅遊觀光新遊程,開啟埔里旅遊觀光事業之發展。
民國87年(1998),國際知名漆專家—永瀨喜助老師、「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熊野谿 從博士等四人,義務擔任「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顧問。
民國88年(1999),臺灣發生震驚全球的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芮氏規模7.3,造成重大災害。「龍南」展覽館判定半倒,牆壁、漆器文物倒塌毀損,精漆洩漏流失數百公斤,重建、修護、復興歷時18個月。
民國91年(2002)7月22日,榮獲日本雅虎「YAHOO JAPAN」世界的博物館。同年10月14日,嘉義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邱義源博士(日後為嘉義大學校長)、臺大、成大三名大學教授,組成臺灣漆研究團隊,在「龍南天然漆博物館」舉辦「天然漆新發現—抗癌發表會/臺灣、日本漆藝傳統技法交流」,山本修局長、蜷川 彰博士等十人共同參加,同步與國際知名的美國化學會之天然物期刊發表。
民國95年(2006),龍南漆器工廠失火,數千件珍貴臺灣漆文物遭火噬。
民國96年(2007)12月榮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採購,仿故宮院藏「清代剔紅花卉小圓盒」一組。
民國105年(2016)2月19日(五)上午10時,日本石川縣輪島市議會拓政會—臺灣友好交流團成員透過我國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由議長森正樹、拓政會代表中山勝,率領11位議員,來臺參訪全臺碩果僅存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進行臺日漆文化交流、了解埔里地區漆樹種植、天然漆的生產加工製作、漆器研發與行銷等現況,體驗臺灣漆文化之美。
2017年6月25日,臺灣行政院文化部舉辦「亞洲漆藝典藏展」,「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及筆者漆藝作品參展,發表〈臺灣天然漆發展史〉論文一篇,並以中、日文演講。
「臺灣漆文化,多元又豐富,青山遮不住,撥雲又見日。」臺灣漆在世界漆文明發展史上倖存下來,係重要的文化遺產,為避免失傳,這些碩果僅存的臺灣漆文化、文物,有義務守護,讓臺灣特有漆文化產業布局全球,生生不息,風華再現。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所涉甚廣,十分豐富。筆者從1960年開始蒐集資料至今,國內、外漆產業前輩、學者、我的母親、太太、子女大力幫忙,同心協力的付出,非常感謝。希望本書能助讀者明瞭臺灣漆文化發展史。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目錄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序言一 徐苑菁 8
序言二 徐玉富 13
第一篇 中日漆文化史
第一章 中國漆文化史 18
第二章 日本漆文化史 21
第三章 臺灣漆藝集中日漆文化精華 23
第二篇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前言 臺灣土產:漆 27
第一章 清治時期漆產業(1683~1895年) 31
第二章 日治時期漆產業(1895~1945年) 32
第三章 臺灣光復後臺灣漆產業推進 85
第四章 臺灣煉漆廠 113
第五章 龍南創業沿革 148
第三篇 臺灣漆器文化史
前言 臺灣八百多年漆器文化史:雅美(達悟)族漆拼板舟 267
第一章 清治時期漆器產業發展 280
第二章 日治時期漆器產業發展 286
第三章 臺灣光復後漆器產業發展 338
第四篇 徐玉富開拓日本漆市場日記
第一章 井筒商事及大楊公司記事 398
第二章 中常漆工藝記事 403
第三章 藤井漆工藝記事 407
第四章 土肥忠商店記事 415
第五章 永瀨老師的人工天然漆 427
第六章 田中實業通訊記事 430
第五篇 天然漆魅力探討
第一章 「漆」的定義 439
第二章 天然漆成分探討 439
第三章 漆成分分析 440
第四章 漆成分分工 441
第五章 生漆成分可溶性 443
第六章 天然漆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43
第七章 漆液乾燥硬化成膜的構造 448
第八章 天然漆與高分子 450
第九章 漆塗膜強韌的理由 450
第十章 漆塗膜的耐久性 451
第十一章 天然漆特性 452
第十二章 環保的天然漆 456
第六篇 漆樹與天然漆
第一章 臺灣的漆樹種類 459
第二章 天然漆有關的植物介紹 466
第三章 漆樹是高經濟作物 472
第四章 採割漆液 483
第七篇 天然漆作為塗裝材料
第一章 從種漆樹到塗裝 506
第二章 天然漆的運用 506
第三章 塗料之王—天然漆 507
第四章 生漆 507
第五章 精製漆 507
第六章 精製漆種類 508
第七章 龍南煉精漆技術 509
第八章 透明漆優、劣質因素 510
第九章 漆液品質鑑定 511
第十章 如何分辨真假漆器? 513
第十一章 影響漆液品質之原因 514
第十二章 漆品質鑑定師 516
第十三章 賣假漆的人 522
第十四章 漆品質的判斷功夫 522
第十五章 加鹽巴的漆 523
第十六章 過濾漆工法 523
第十七章 天然漆乾燥條件 524
第十八章 故宮博物院漆藝交流 525
第十九章 漆保存法 527
第二十章 漆桶文化 529
第八篇 漆藝技法
第一章 漆器製作概述 538
第二章 髹塗樂器及器物實例 540
第三章 漆藝技法介紹 541
第四章 古漆器修護 544
第五章 鑑定古漆器 545
第六章 漆工材料 546
第九篇 漆雜學
第一章 養生的天然漆 553
第二章 漆的藥效傳說 553
第三章 發現埔里天然漆抗癌成分 554
第四章 漆抗菌 560
第五章 臺灣漆香菇 561
第六章 臺灣漆花蜜 562
第七章 漆咖啡 563
第八章 漆花酒 565
第九章 漆瘡─生漆過敏症 565
第十章 漆蠟與漆蠟燭 568
第十一章 漆百科 569
第十篇 漆故事
第一章 漆農日記 572
第二章 空中飛人 573
第三章 賣血精 573
第四章 漆農買菜比人貴 573
第五章 溜滑梯 574
第六章 液體黃金 574
第七章 搭車漆桶要買車票 575
第八章 埔里天然漆行的口碑 575
第九章 老兵日誌 576
第十章 崁斗山名律師 577
第十一章 虛情假意 578
第十二章 催款甘苦談 579
第十三章 漆瘡故事 581
第十一篇 臺灣漆產業文物
第一章 臺灣採漆文化暨工具器物 591
第二章 臺灣原住民漆文物 596
第三章 清治臺灣漆器 597
第四章 日治臺灣漆器 598
第五章 民國臺灣漆器 608
第六章 臺灣漆器家具 610
第十二篇 漆藝作品
第一章 徐玉富履歷暨漆藝創作 612
第二章 徐仁樑履歷暨漆藝創作 619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中國漆文化史
一、各朝代漆文化史
中國各種古老的工藝中,漆器工藝是壽命最長、最重要的手工業之一。中國最早的漆工藝,可追溯自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7000多年前歷史的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朱漆木椀和木筒,造型美觀,木椀外壁飾有一層朱色塗料,微見光澤;木筒外側亦塗有一層朱色漆狀物。經由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兩件木器上的塗料均為天然漆。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運用到漆器產品。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漆器》,周成,頁11。
古人從新石器時代起就發現漆的特性並用以製器,不斷發展進步,歷經夏商周直至明清,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歷史上不同時期,漆器各有不同的風尚。採集量稀少珍貴之液體黃金「漆」與耗時製作的漆器工藝,必須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一般老百姓負擔不起,在古代僅皇帝及貴族才能使用。皇帝更設官管理照顧漆園,漆在古代大多是歸國家所經營的產業。戰國時代宋國的大哲學家莊子,就曾經當過「漆園吏」的官,他在《人間世》裡提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記載。
根據古書《韓非子‧十過》:「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的記載,虞舜禹的時代,大約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已有朱、黑兩色的漆器食具或祭器,已經知道使用礦物質的原料來調配漆色澤。中國夏禹時代發現於山東省兗州及河南省豫州採集生漆製作漆藝至今。
商周兩代時,日常生活中已經普遍使用漆器,舉凡食用、養生、建築,而後的竹簡書寫、各種舟車、弓矢、盾甲、樂器,都廣泛的以漆作為塗飾。漆器一般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黑紅交織的畫面上,漆質光亮,在器物表面構成一個優美華麗的特殊效果,歷代均有作品傳世。
在青銅器日漸衰微的春秋戰國時代,漆器用途的擴張和漆工技術的成熟,使漆器遽然成為上流社會的高檔時尚用品。戰國時代的漆器大放異彩,盛產漆與桐油的楚國,漆工藝的表現最為出色。這與地區性物產有密切的關聯,因為古人製造器用,多半是就地取材。太史公曰:「陳夏千畝漆。」陳夏都在今之河南南部,有千畝漆林,這些地區後來都歸楚。兩湖地區為產漆最豐饒之地,其地也屬古代楚國的領域。考古學家近年在長沙與江陵各地,發現的楚漆器實物甚多,其製工精良,花紋題材變化豐富,繪畫線條與色彩優美,誠為漆工藝史上之奇葩。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開始製作兵馬俑陶俑,2200多年後於1974年幾個農民在西安附近掘井時,發現了兵馬俑。8000尊秦代漆陶兵馬俑(Lacquered Terracotta Warriors),每一尊兵馬俑都從頭到腳塗了一層天然漆(精製漆),全部都彩繪,整個五光十色,栩栩如生,十分逼真、精美。發掘的秦墓證實先民早已經將漆運用至陶胎,漆工藝的彩繪裝飾風格及陶坯突飛猛進的成型技術,秦代一統天下的文化面貌,在出土的漆器中清晰可見。《史記‧滑稽列傳》始皇以故輟止,二世立,欲漆其城。優旃曰:「善,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於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繼位,要把萬里長城用漆漆遍,優旃(秦代優伶)以無「蔭室」為由,說服秦二世終止「漆長城」的計畫,可見漆的使用在秦代已經很普遍。
兩漢時期,是中國漆器的黃金時代。漆器是宮廷及社會一般中上之家食衣住行育樂必要的日用生活器具。在當時的社會,漆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擧凡飲食酒器、梳妝盥洗用具、家具、寢具、擺飾、文房類、樂器、餽贈禮品、貢品、交通工具、敬天祭祖、宗教儀式、廟堂建物、葬禮具乃至於國防兵器等,皆用漆髹塗保護並彰顯華貴美觀。
漢代政府鼓勵植漆的政策和措施進一步促進了生漆的生產,從而為漆器製造業提供了大量資源,是漢代漆器繁榮原因。西漢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帶來經濟上的繁榮,促使漆器製造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
據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因物美價廉,逐漸取代漆器成為生活用品之前,漆器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民生器物。而漆器的製作也在此後往藝術品發展,技術更加多樣純熟。唐宋明清,中國漆文化逐漸達到頂峰,開創出中國特有的漆藝風格。
唐代雕漆、平脫漆器盛行,尊貴高雅的螺鈿、金銀平脫漆藝技法東傳日本,開啟了日本漆器工藝的製作風潮與唐土並展。螺鈿、金銀平脫是以厚薄螺鈿、金銀薄片,刻作各種花鳥之形,鑲嵌於糙漆之上,然後敷蓋以漆,再磨出螺鈿、金銀花,其製法耗工費時,是窮奢極侈的製作。夾紵造像是繼戰國以來脱胎技法的延續及發展,是漆器製造結構上的大突破。兩漢時用於製作夾紵漆器如耳杯等;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帶動夾紵造像興起,當時已能造「丈八夾紵金箔佛像」,高及層樓。這種佛像質輕體堅,便於裝在車上遊行,稱之為「行佛」。初唐、中唐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代名僧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法,夾紵造像工藝由是傳入。現今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唐代夾紵坐姿佛像。
宋代以後,宮廷對於漆器的愛好,轉向雕漆,逐漸形成主流。元人承兩宋餘緒,也尚雕漆,代表人物有張成和楊茂二人。《骨董瑣記》記載:元時攻漆器者,有張成、楊茂二家擅名,元末剔紅馳譽中外。明代的剔紅刀法藏鋒圓潤,永樂時期果園廠生產的剔紅精美,享譽後世。清代的剔紅刀法深峻纖細,另有一番風韻。清代乾隆皇帝對雕漆特別喜愛,經常參與紋樣設計,現存傳世乾隆朝剔紅數量多,雕漆表現題材新穎別緻,結合了百寶嵌,造形華麗,色澤鮮豔,精巧奇絕。至今,所有漆器技法於宋代已造其端倪,爾後元明清亦有改善,明清雕漆美輪美奐,名產輩出,藉良工巧匠沿承至今,漆藝寫下無數光輝燦爛的歷史,為東方文明增添光彩,是中國漆藝史上又一個光輝時期。
參考資料:
1.《中國漆工藝》,作者:索予明。
2.《遠古探祕:中國兵馬俑》,美國國家地理記錄片(National Geographic)。
二、漆文學泰斗—索予明
中國漆器文化歷史悠久,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朱漆木椀迄今七千五百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漆器更是稀世珍寶,明、清珍品美不勝收。
索予明老師,號潛齋,民國9年生,民國37年奉「中華民國政府(Republic of China)」之命護送故宮漆器等文物來臺灣(Taiwan),曾在大學研究所教過古器物學、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是故宮博物院鼎鼎大名的漆藝文學著作家、漆器專家,為眾人所望。他淡泊名利,致力教學,著作計九大冊,老少咸宜,實地為臺灣及故宮的漆藝打拼,不僅影響深遠,也對漆器產業的推廣宣揚,做出重大貢獻,揚名世界。
民國90年2月10日,索老師闔家蒞臨指導,捐贈「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玉富先生惠存典藏珍品:簽名蓋章著作十冊(其中一冊重複),范和鈞大師的百年漆器作品二件,仿「漢墓馬王堆」漆器9件現在展示中,提供對漆工有研究興趣者有所助益。
#世界客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