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出版內容簡介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出版說明: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是由中日外交研究權威陳鵬仁教授編譯。作者陳鵬仁先生原名陳鼎正,以筆名行;日本明治大學經濟學士、政治學碩士、美國西東大學文學碩士、東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任職亞東關係協會東京辦事處多年,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所教授兼主任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研所、史學所講座教授、中正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彌堅基金會董事長。
陳鵬仁教授專研中日關係史、日本政治社會文學歷史文化等問題。著譯專書有《世界近代史》、《戰後日本的政府與政治》、《張學良與日本》、《孫中山與日本友人》、《日本文化史導論》、《近代日本的作家與作品》、《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等一百八十多冊。
本叢書以近代中日外交史、中日關係史為主軸,精選陳教授十二部代表譯作,重新彙整成十冊成套出版。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包括:
1.《高橋是清自傳》
2.《昭和天皇回憶錄》
3.《甲午戰爭外交秘錄》
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5.《昭和之動亂》
6.《中國與日本、國父孫中山在日本合輯》
7.《鐵蹄底下的亡魂、陰謀、暗殺、軍刀合輯》
8.《日本近衛文麿日記》
9.《日本人筆下的九一八事變》
10.《我殺死了張作霖》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從行政制度到海外貿易無不探討,還涵蓋政治、經濟、宗教、教育、藝文等綜合研究,以及名人傳記、回憶錄與日記紀實,期望能夠幫助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近代中日外交史、中日關係史。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作者介紹
作者/譯者介紹:陳鵬仁
原名陳鼎正,以筆名行。出生於臺南縣山上鄉。從幼稚園就學日文。山上國民學校畢業後,就去日本神奈川縣海軍空C廠當少年工。日本投降時在橫須賀的海軍工廠。臺灣法商學院(臺北大學前身)肄業,日本明治大學經濟學士、政治學碩士、美國西東大學文學碩士、東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任職亞東關係協會東京辦事處多年,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所教授兼主任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研所、史學所講座教授、中正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彌堅基金會董事長。
專研中日關係史、日本政治社會文學歷史文化等問題。著譯專書有《世界近代史》、《戰後日本的政府與政治》、《張學良與日本》、《孫中山與日本友人》、《日本文化史導論》、《近代日本的作家與作品》、《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等一百八十多冊。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序
1.《高橋是清自傳》出版簡介:
我在高橋翁身邊二十多年。但我真正為翕作事是翁最成熟老練的時候,而且遭受非常困難的局面,挺身為國家奮鬥的時代。因此,我時時刻刻目睹翁之純忠至誠,由之學習很多。
爾後,無論翕在朝或在野,一直在翁膝下,接觸其謦咳。時常陪伴在翁身邊,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感激和修養。
翁之在朝在野,皆有神韻縹渺之風趣和分量。翁之所言所行,包藏無限的言外之意。我每一次前往翁處,受其教訓,一言一句,銘刻肺腑,不知不覺間,行筆記錄下來。在這過程中,有時候在表町之翁的客廳或會客室,或在院子的草坪上,或在大臣辦公室,或在汽車中或在湘南葉山之別墅,由翁親自口述,我把它一一,完全不漏地記錄下來。
在這期間,我覺得我應該把翁之一生的回憶記錄下來,並得到其同意。春天早上,冬季之黃昏,我記錄下來的筆記簿,多達三十幾本。我欲留存我所尊敬之翁的言論原封不動地細心留意記錄下來。我所眈心的是,以我不成熟的筆桿和心境,到底能不能傳達翁之蘊奧。因此這個故事之中,完全沒有筆記者自己之私見和第三者之意見。但我所筆記的故事,每完成一節,都請翁親自過過目。翁甚至親自執筆補正過。其補正不止一次或両次,甚至三次、四次和五次。
本書是將其充滿極其波瀾、重疊、坎坷之七十多年的回憶,化費幾年工夫,翁親自口述之名符其實的自白。我深信任何有關翁之記錄,不可能比本書正確無誤,是即本書是翁自己故事唯一無二的古典。
本書是將曾經在東京、大阪両家朝日新聞所發表文章,全面予以重新整理,訂正,將其收為一本,以高橋是清翕自傳刊行,我要由衷感謝翁之盛情隆意,現在要再以感恩之心,向翁致最高之敬意。
一九三六年一月三十日 上塚司記
2.《昭和天皇回憶錄》出版簡介:
昭和天皇的獨白,到目前為止,是昭和天皇所遺留下來的唯一史料。這個獨白,是他自動口述的,所以非常率直,沒有任何修飾,因而更是可貴。由於是口述,因此有些地方詞不太達意,但為忠於原文,我沒有予以更動。文中人名大多只講姓,故初次出現時,我都以括弧附以名字,以便識別。
在日皇獨白的後面,挾一些昭和史研究專家半藤一利氏的說明,這時對時代背景的註釋,有助於讀者作全盤的瞭解。
又,昭和天皇的獨白以及半藤氏的註解,全文刊登於一九九○年十一月十日所出版的十二月號日本雜誌「文藝春秋」。—譯者。#學術著作出版
3.《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出版簡介:
甲午戰爭當時,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口述著作《蹇蹇錄》—日清戰爭外交秘錄—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外交文獻。十一年前,我受託翻譯此書出版,但這家出版社早就找不到了。
今年欣逢甲午戰爭結束,簽訂《馬關修約》一百一十周年,王曉波先生說這本書應該出新版,乃交由海峽學術出版社發行。 十一年前,該書書稿沒有讓我親自校對,因此錯字很多,還有一小段漏掉了。所以,此書我敢說是中文翻譯最完整的一本。
現在我要說的是,本書文中,中國都稱清國,因為當時中國的正式國名是大清帝國,簡稱清國。當然,原著也都稱為清國。只有一個地方稱「支那」,故我把它譯為「中國」。另外,我增加好多「譯註」,無非是想幫助讀者理解此書內容。
關於甲午戰爭,我有一本《從甲午戰爭到中日戰爭》(國史館出版,二刷),裡頭有兩篇是關於甲午戰爭的,請參考。
最後,我要由衷感謝王曉波先生和海峽學術出版社幫我出版這本極有史料價值的這本書,今由蘭臺出版社重新出版,並請各位方家指教。
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出版簡介:
本書是將刊登於《国家学会雑誌》第四十二卷第五號至第九號的第一篇拙作,和刊載於《経済学論集》第七卷第一號的第二篇拙稿,分別予以增補而成的。首次在這些論文雜誌發表之後,伊能嘉矩氏的遺著《台灣文化誌》這是三卷大約三千頁的巨著。板澤武雄氏的跋文說,伊能氏的書稿已經全部完成,只是書名未定就去世。據說伊能氏本來有意將其書名定為《清國治下的台灣》,惟因敘述範圍跨於清國領有時代的前後,為網羅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種族民族學藝等文物百般的綜合研究,故遺稿出版者將其書名定為《台灣文化志》。但此書的最主要部分是清國領有時代,也寫到日本之獲得台灣。又在內容上,著者的論述主點擺在清國統治的行政制度上面。
伊能氏巨著所論述的主題是「清國治下的台灣」,而我這本書可以題名為「日本治下的台灣」。也就是主要以日本領有以後在日本勢力下台灣如何發展的研究,從時代來說連續了伊能氏的著作。本書除興伊能氏的著作不僅主題的時代不同,分量、頁數少得許多之外,在內容的處理上我認為有若干的特徵。
第一,本書的內容雖然也討論經濟政治法制教育等各種問題,但我卻把重點擺在經濟的發展,其他部分敘述得比較簡略。這當我不意味著其他的不重要,而是由於我的研究主要是經濟的緣故。而且日本統治台灣的各種政策,一向以發展經濟為其主要重點,更正確地來說,由於日本對於發展台灣經濟的要求,是決定台灣統治之各種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要探求日本統治台灣的意識,必須把研究的重點擺在經濟關係的分析才對。
第二,本書雖然也敘述歷史的事實,但我的主力則放在說明事實之意義。對於日本領有台灣以後的情勢,關於其沿革和現況的敘述,台灣總督府的出版物及其他著作已經不少。所以我的目的是,欲以這些官方和民間出版物所提供的事實作為材料,嘗試對於台灣經濟政治發展之事實關係的分析,探求其社會上的意義,以弄清楚統治台灣的性質。因其意義及性質,具有作為獨佔資本主義階段之帝國主義的特徵,故本書提名為《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如上所述,本書係以經濟為中心所觀察台灣之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以一定的理論分析社會事實嘗試探求其意義,以其具體分析的結果來確立或修正科學的理論。而殖民地之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只有靠這種的分法。不只台灣,朝鮮、印度、阿爾及利亞以及其他一切殖民地也都要用這個方法才能真正認識其殖民地的性質。興此同時這稱作才能搞清楚統治這個時代之國民經濟和政治以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活動型態,才能真正瞭解其社會上的意義。我認為殖民地之學術研究的可能性和主要性在此。因此,本書的主題雖然是台灣,但同時也是日本帝國主義,以及一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研究。這是以台灣及具體的例子,以其活動的型態來說明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理論及日本的殖民政策的。
本書是科學分析的著作,不是提倡政策的政論。但事實關係的分析,明白地指出問題的所在和性質,同時歷史發展的瞭解,將告訴我們今後的發展方向。過去之政策的說明,現在之政策的批判,以及將來之政策的建立,唯有正確認識事實的發展才有可能。決定今日和將來政策的是,出現於過去和今日的事實及事實發展的方向。而正確銳利地分析這個事實關係,知其社會意義追蹤其發展方向乃是科學的任務。因此,科學是令人鑑往知今預想將來。以此修訂政策是政治家的任務。本書雖然不是政論,但我要說這是有關殖民地統治之方針的若干「天氣預報」。
我不敢說本書是上等之書,卻是我在科學上的一種精心著作。但如果要坦白說出我關於殖民地問題的心情,我是由衷盼望能實現「被虐待者的解放,沉淪者的向上,自主獨立者的和平的結合」(拙著《殖民及殖民政策》六○七頁「本全集第一卷四八三頁」)。本書是具有這種心腸的,著者以這種的心情所作學問上的一種精心寫作。 如一開始就說過,本書係由已發表的兩篇論文所構成。雖然作了若干補充,今日將其併成一書,乃基於友人之建議為了方便於閱讀而這樣作。在作序文之時,特別就本書之性質作說明並言明我的志向。
5.《昭和之動亂》出版簡介:
昭和年間二十多年的事情,在日本歷史上是國內外的大動亂,同時也是戰敗之後所開始的革命。這個革命今日還在繼續。
這個動亂大多和中國問題有關係。爆發九一八事變當時著者是駐中國公使,戰爭中,一時曾任駐中國(汪精衛政權)大使,代表日本。九一八事變之後,擔任三年左右的外務次官在中央;一九三六年至三八年年底,擔任世界之動亂的震源地的蘇聯大使;爾後至一九四一年六月,擔任西歐之中地英國之大使;在日本對英美戰爭中,曾任兩年的外相,因此很方便觀察世界之動向。
戰敗之後,著者被聯合國遠東軍事法庭審判兩年有半,在這期間,天天有傾聽檢察官所提出之許多材料,和辯護律師之反駁的資料。因為這些資料,著者得知從前不知道的許多事情,無從理解之事體的發展,也在此時弄清楚。對於整個動亂,連在國內外負有一些責任的著者是如此,許多沒有直接關係的人,一定更不可能知道事情之全部來龍去脈。面對兩年有半之資料,盡量客觀地予以整理,相信不是著者個人之興趣。因為昭和之動亂是,史上未曾有之事體,作為一個日本人仔細予以研究,以作為將來重建國家之自我反省的資料。記錄的材料,主要是因著者過去地位上所得知者,審判資料中所作抄寫之筆記,以及自己之記憶。此外,還有在獄中生活四年,與其他領導日本有直接關係之人們的證言。
有關昭和之動亂,要正當批判其責任非常不容易。即使是達識之歷史學家也需要許多的時間。著者並没有意思去作歷史上之審判。只是覺得這是在位者之一種義務,將自己相信是正確的,加以若干之考察,提供作為歷史之資料而已。
東京審判,當然是戰勝者對於戰敗者之片面的審判,在敵我關係中之軍事審判,以日本所犯國際犯罪之存在為前提。多數法官之判斷確認了它,但少數法官之判斷,除菲律賓之判斷外,完全不同其趣旨。特別是印度的巴爾法官,全面地與其他多數判斷不同,肯定了日本之行動。對於東京之裁判本身,大致上世界已有定評。歷史研究家,不宜忽略多數之判斷和少數之判斷,對於審判資料,檢察官的和辯護律師所提出的一切材料,法院所接受的以及沒有接受的,都有應該慎重研究之必要。
對於其所以發生昭和之動亂,以及其經過,和給予為日本將來帶來之影響,作科學研究,著者相信對於日本民族之將來一定會有幫助。
6.《中國與日本、國父孫中山在日本合輯》出版簡介:
這本書是我有關歷史方面的第二本文集。除一小部分外,都是這一、二年寫成的,並發表於國內報刊。其中,有關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文字,恐怕過去沒人寫過,所以應該值得參考。
八篇文章與辛亥革命有關係,這些可以補充從前我所出版此方面專書。尤其「國父著作的翻譯在日本」,以往似沒人介紹過。
其餘的則與現代史有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屠殺的真相」。藤原彰教授此文是日本人所寫論文當中最有良心的一篇。
最後我要由衷感謝王壽南先生和臺灣商務印書館幫我出版此書,並請各位先生、女士指教。
陳鵬仁 七九、七、十九
7.《鐵蹄底下的亡魂、陰謀、暗殺、軍刀合輯》出版簡介:
《鐵踏底下的亡魂》,是《中國大陸的日本兵》一書的選譯。該書於一九七八年十月,由東京第三文明社所發行,譯者於三年前,由此書選譯了十六篇,其中十三篇交由臺北《時事綜合周刊》連載;三篇親自交給《時報周刊》的簡志信,簡志信把這些譯文搞丟了。迨至最近,譯者纔重新翻譯,把其中的一篇寄給《中央日報》的胡有瑞小姐;兩篇面交《青年戰士報》的胡秀先生,同時加上前述的十三篇,請黎明出版單行本。
十幾年來,從我還在紐約的時候開始,我一直在介紹有關日本人與辛亥革命,亦即國父與日本的日文文獻,迄今出了五本有關這個主題的專書。三年前,我者手介紹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日文史料,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本書,覺得應該介紹此書給國人。
我介紹此書的目的是:第一,要告訴年輕一代國人,日本兵在大陸殺害我同胞的事實;第二,我們一定要爭氣自強,如不能爭氣自強,將如此這般地被人家任意欺凌和宰割;第三,希望中日兩國之間,絕不能再有這種不幸的事體發生。
書中所用照片,部份取自日本每日新聞社所出版《一億人的昭和史》畫刊,部份係從日俘身上搜出的。此書之問世,適逢日人竄改歷史教科書之時,因此,此書將為歷史作證,因為這是「兇手的自白」,不是我們危言聳聽。
最後我要由衷感謝總經理田源先生、李牧先生、谷光宇先生幫我出版這本書,以及內人莉莉對我譯作的鼓勵。並希望國人因為讀此書而更能精誠團結,發奮圖強!
陳鵬仁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雙十節 於東京
8.《日本近衛文麿日記》出版簡介:
本書內容,是由「近衛日記」和特別資料「第二次及第三次近衛內閣日美交涉之經過」(草稿)構成。「近衛日記」是於一九六八年三月,由共同通信社出版。日記部分之注解,系由該通信社之浜田寬和橫堀洋一所注,譯者依情況,予以取捨,或加以補充而成,這是要特別說明的一點。
其實,「近衛日記」還有近衛之女婿細川護貞所寫「近衛公爵之生涯」,以及林茂「『近衛日記』之意義」二文。因為都是補充「近衛日記」文章,故沒有翻譯。
細川護貞在十幾年前,訪問了臺灣,馬樹禮駐日代表請他晚餐時我曾作陪。當時細川談到昭和天皇胞弟高松宮,看到當時之首相東條英機太跋扈和獨裁,準備把他叫來,由細川以日本刀砍殺,後來高松宮覺得這樣幹掉天皇之重臣不好而作罷的經過。
林茂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為日本政治史的專家,是我在東京大學時代的老師。
細川文提到,爆發太平洋戰爭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的那一天,他到華族會館看了近衛。那時大家都對於偷襲珍珠港成功而在歡欣鼓舞,興高采烈時,近衛對細川說:「真是糟糕透了。我感覺悲慘的敗北。這種情況頂多兩三個月」。
東條以近衛為敗戰主義者,乃命令憲兵監視近衛。所以近衛對於這件事覺得非常不爽。「近衛日記」有一張近衛穿中國服的照片,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盟軍佔領日本。馬上開始逮捕戰犯。該年十二月六日之逮捕令中有近衛名字。近衛以自己是為避免美日戰爭努力奮鬥的人,今日盟軍卻要以戰犯逮捕他。他覺得這根本沒有道理,乃於十二月十六日,服毒自殺,享年五十有五。
十五日晚上,十一時左右,近衛想睡覺,其公子通隆說「今天晚上我陪您睡好不好?」近衛說「我一個人時才能睡」,乃要通隆和他多談。於是用硯臺匣子作墊子,用鉛筆寫了「我的心境」,這就是近衛的遺書。
近衛通隆,因有時候和馬樹禮在東京郊外小金井球場一起打高爾夫球,中午我便和他們一起(那時我還沒有開始打高爾夫球,他們打球時,我便在那裡看書)。當時近衛通隆是東京大學的人類學副教授。
在本文之外,我附錄了第一、第二、第三次近衛內閣之閣員名單。另外附上 約拙作《近衛文麿與中日戰爭》、《日本人眼中的東條英機》,我所譯昭和天皇回憶錄中有關三國同盟、美日交涉以及對美開戰之文章四篇作為附錄,供各位學人和讀者參考。
最後我要感謝#台灣蘭臺出版社幫我出版這本極有史料價值的書,並請各位專家和同好指正。#台灣蘭臺出版社
9.《日本人筆下的九一八事變》出版簡介:
今日中國之所以至今未能統一,與日本之侵略中國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尤其是九一八事變。
對於這樣重要的事,國內卻很少有其專書。這是不可思議的。我覺得,中日事變由日本人發動,所以來看看他們對這事變的看法,自不無意義。我介紹他們的文章,不是因為贊成他們的見解,而是欲提供有關資料和史料,供國內學界參考。無疑地,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人的陰謀。
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政治家、外交官、軍人和學者,都是很有分量的。又,這些譯文,曾經發表於「台灣新生報」、「台灣日報」、「政治評論」、「中外雜誌」、「中華學報」、「世界華學季刊」和「國會」雜誌。
最後,我要由衷感謝前有水牛出版社負責人彭誠晃先生,現有蘭臺出版社幫我出版這本書,並請各位行家、讀者先生、女士多多指教。並以此書記念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以及太平洋戰爭五十週年。
陳鵬仁
民國八十年八月一日 台北
10.《我殺死了張作霖》出版簡介:
去年是九一八事變五十周年,為了懷念此項做為一個中國人絕不容許忘記的歷史事件,我利用公餘時間,廣覽日方有關資料,在學術研究上,做了兩種努力:第一是介紹九一八事變之遠因的張作霖被炸死真相;第二是翻譯田中義一內閣的對華政策。
二次大戰後,日本徹底民主化,尤其在學術研究方面,沒有任何限制和約束,有什麼可以寫什麼;日本人炸死張作霖,為什麼?怎樣進行?還是根據日本人自己寫的似比較可以接近「真相」。一句話,我介紹這些文章,相信其內容還算客觀,可以提供國人,特別是對於研究現代史者參考。
除這些文章外,我還看過相良俊輔者「夕陽滿洲原野」、平野零兒著「滿洲的陰謀者」,兒島襄著「天皇」(Ⅱ滿洲事變)、松本清張著「昭和史發掘」(第三冊)諸書,和新名文夫刊在「日本的戰史」(第二冊滿洲事變)等等文章,但都與本書各文內容,大同小異,所以沒有翻譯。又,書前所用幾幀照片,皆取自每日新聞社出版之「一億人的昭和史」。
本書委由聚珍書屋出版社出版,並經歷史小說名家高陽先生惠撰「張作霖之死與楊宇霆之死」以為跋,倍增元實,今由蘭臺出版社重新出版,謹此深致謝忱!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目錄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分冊出版目錄如下:
1.《高橋是清自傳》目次
上卷
手記者的話—上塚司 4
我的成長—高橋是清 6
譯者的話—陳鵬仁7
(一)我成長的時代
出生第四天便開始大起大落人生(從寄養到養子) 19
與親生母只見一面(三歲左右) 22
好運的小孩 24
從私塾生到放洋(十二歲左右) 26
祖母的關愛──碰到失火 29
當小僕人 32
(二)流浪海外時代
意圖出走外國 35
即將離開祖國:一八六七年春天 38
出大海之外國 忽忘我日本國 39
喝酒把旅費花光 40
舊金山的少年土包子 42
做美國人家庭的工人 45
搬到奧克蘭 47
擔任牧夫 49
和中國人吵架 51
我被出賣人身了 54
得悉明治維新 57
擺脫奴隸之身(十五歲左右) 59
那時候的夏威夷移民 61
(三)回國與青年教師時代在回國船中 63
回國一看 我是天涯孤客(十五歲左右) 65
從森有禮氏學童到大學南校教師 68
閒居的藩公 71
達拉斯、林格事件當時 74
那時候的森有禮 78
(四)放蕩時代
其機緣與「兩百五十兩」 81
遊妓院 83
佛爾別基先生的一句話 85
我的放蕩日甚 86
管理藝妓三絃(十八歲左右) 88
我將往何處去 90
老妓女的忠言 92
英語老師 94
酒量日日七、八瓶 96
自習漢學 98
因酒而吐血 100
唐津的騷動 103
(五)供職大藏省──失業──文部省──校長──無業遊民拒絕接受「免職命令」 106
重作學生──英譯《膝栗毛》 108
為末松謙澄君─與箕作校長談判 110
推銷外國新聞 112
進文部省(二十歲左右) 113
福地櫻痴與末松謙澄 115
我的結婚(二十三歲左右) 116
妹妹之死──我在其臨終的感觸 118
莫雷博士與開成學校之改革 120
擔任西鄉從道氏之歡宴及夫人們之口譯 122
勝海舟先生之非凡—千金當女僕 124
孤高之友與辭去校長經緯 127
可憐的佛爾別基先生的晚年 129
趕走去吉原風化區的校長 133
和馬場辰猪君辯論貿易問題
(二十四歲左右) 135
(六)養牧業─翻譯業─投機師牛奶事業的魅力 137
「奇談」山上洗澡堂 139
對女人的惡作劇 141
與車夫的怪緣分 143
忙於翻譯工作 145
復興共立學校 147
插手投機買賣(二十七歲左右) 149
開經紀行 151
掮客的內幕 153
(七)又作官吏─公賣專利所長放蕩經歷受害──從文部省到農商務省 156
我從御用掛降為雇員 158
商標與商店字號──商標註冊所長 160
專賣專利所長(三十二歲左右) 163
廢馬養鹿──精神修養到家的前田氏 165
興業意見書的挫折 167
與大藏省衝突──興業銀行條例 169
大臣與次官──西鄉侯爵與品川子爵 171
(八)赴歐美(美、英、法、德)考察
串田萬藏與吉田鐵太郎 175
盛大的歡送會 177
在洗手間洗臉──在餐廳出洋相 179
橡樹的回憶──月下的感慨 182
從芝加哥到紐約 184
新訂造西裝 186
打字機令我驚奇 188
學習跳舞(三十三歲左右) 190
驚奇的派對 192
紀念性的命名─コレキヨ‧タカハシ 194
名演員的內心表情 196
倫敦的鄉下土包子 198
梅枝的洗手水盆 200
在巴黎的原敬 202
怪傑河島醇 204
作菜本事 206
在柏林 209
俾斯麥哲學 211
發明與審判 213
沉默的飯局 215
老農凱恩的人生觀 217
歸船似箭 219
完成專利法規 223
黑田伯爵之酒癖 225
專利局獨立 226
(九)旋風時代的國情
鹿鳴館時代的日本人 229
坡亞索那特之修改條約意見書 231
井上毅、坡亞索那特兩氏之對話筆記 232
箱根的年糕 237
說服井上侯爵 239
克服著名的伙食問題 242
(十)秘魯銀山之失敗及其後來的落魄時代
秘魯銀山事件 245
近乎純銀的卡瓦克拉銀鑛 247
我辭官職,決定前往秘魯 249
「述懷」手記 251
第三次去舊金山 254
如何教導小孩 256
船中四十六日 259
在利馬 262
農場與礦山—早晨洗澡之報應 264
談判談妥 267
船中鬧劇──惡作劇頭髮 269
田島工程師不滿其薪水 271
坑夫打架:退還契約書 274
挖古墳──印加帝國之興亡 276
安第斯山,冷極了 278
登山中之奇禍:落馬掉下谷底 281
礦山開坑式:酌交神酒 284
與馬沈於泥沼 286
萬事休矣!良礦其實是廢礦 288
十二萬圓泡湯 290
黑連生氣 293
看破保證信:黑連哭了 294
撤退時苦於善後策 297
廢止舊契約令我放心 299
再見安第斯山 302
出資全部泡湯完全抽退 304
田島工程師判刑──小池之官司 306
國內天沼礦山也失敗 308
住後店:一家忍聲吞淚(三十七歲左右) 311
2.《昭和天皇回憶錄》出版目錄
照片紀錄 4
關於「昭和天皇回憶錄」的發現與其公開(彌勒.瑪利子) 16
昭和天皇的八小時獨白(陳鵬仁) 24
昭和天皇回憶錄(昭和天皇) 31
第一卷 32
第二卷 69
日本各界人士對昭和天皇回憶錄的感想(陳鵬仁) 105
日本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迫水久常) 110
附錄一 日本主要官員及有關團體幹部一覽 115
(一)、日本歷屆內閣及閣員一覽表 115
(二)、日本皇宮主要官員一覽表 147
(三)、日本貴眾兩院議長、副議長一覽表 154
(四)、日本各政黨主要幹部一覽表 160
(五)、日本陸海軍主要官員一覽表 187
(六)、日本外務省主要官員一覽表 206
(七)、日本在外地主要官員一覽表 214
附錄二 日本有關法令(一九三○年) 219
(一)、大日本帝國憲法 219
(二)、內閣官制 219
(三)、內大臣府官制 221
(四)、樞密院官制及事務規規程 223
(五)、親王列席樞密院會議之件 228
(六)、軍事參議院條例 228
(七)、參謀本部條例 230
(八)、海軍軍令部條例 231
附錄三 中國方面有關資料 233
(一)、國民政府為日本出兵山東對全國宣言 233
(二)、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及其責任 234
(三)、中日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 247
(四)、國民政府告全國國民書 251
(五)、外交部對淞滬事變宣言 253
(六)、外交部對日宣言 254
(七)、中日簽訂塘沽停戰協定條文 256
(八)、波茨坦宣言 259
附錄四 「田中奏摺」真偽之謎 263
(一)、有關「田中奏摺」的幾個問題 263
(二)、從蔡志堪與「田中奏摺」談起 289
譯者的話 陳鵬仁 293
3.《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出版目次
新版譯者的話(陳鵬仁) 4
譯者的話(陳鵬仁) 5
一 東學黨之亂 12
二 清日兩國出兵朝鮮 17
三 大鳥公使回任後之朝鮮情勢 22
四 清日兩國共同派遣委員之提案 26
五 清韓宗屬問題 31
六 朝鮮內政改革第一期 35
七 歐美各國之干涉 41
八 李鴻章之立場 54
九 朝鮮事件與修改英日條約 61
十 牙山及豐島之戰鬥 69
十一 朝鮮內政改革第二期 79
十二 平壤與黃海戰勝結果 90
十三 領事裁判制度與戰爭之關係 97
十四 和談前清國與歐洲各強國之動作 105
十五 清日媾和之開端 114
十六 廣島談判 124
十七 下關談判(上) 133
十八 下關談判(下) 144
十九 俄、德、法三國之干涉(上) 160
二十 俄、德、法三國之干涉(中) 172
二十一 俄、德、法三國之干涉(下) 191
譯註 196
附錄:李鴻章電稿 202
4.《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出版目次
譯者的話—陳鵬仁 4
序—矢內原忠雄 7
第一篇 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第一章 台灣的領有 14
第二章 台灣的資本主義化 24
第一節 土地問題 26
第一項 領台前的土地制度 26
第二項 土地調查 28
第三項 林野調查及林野之整理 30
第四項 森林計劃事業 34
第五項 關於土地之本質的資本累積 35
第六項 土地的分配 39
第二節 度量衡與貨幣制度 42
第三節 資本家的企業 46
第一項 驅逐外國資本 46
第二項 資本型態的發展 51
第三項 獨占的成立 62
第四項 對外面的發展 76
第四節 財政與資本主義化 83
第五節 階級的關係 104
第六節 台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中的地位 122
第一項 資本的移動(投資及吸資) 122
第二項 商品的移動(貿易) 137
第三項 人口的移動(移民) 150
第四項 財富的價值 159
第五項 殖民地的借貸關係 162
第三章 教育問題 169
第四章 政治問題 187
第五章 民族運動 199
第二篇 台灣糖業帝國主義
第一章 糖業與殖民地 221
第二章 台灣糖業的獎勵 233
第三章 台灣糖業之資本主義的發展 246
第一節 新式工廠的勝利 246
第二節 混合企業型態 249
第三節 地域的發展 255
第四節 糖業聯合會 257
第五節 販賣及金融 258
第六節 卡特爾內部的爭霸 261
第七節 糖業帝國主義 267
第八節 利潤的泉源地 268
第九節 蔗農 269
第十節 農民組合(合作社) 282
第四章 台灣糖業的將來 287
第一節 國內消費與輸出 287
第二節 糖業與種稻 298
附錄
附錄一 日據下台灣人民的反抗運動 307
附錄二 日據時代歷代台灣總督簡介 337
附錄三 日據時期台灣大事紀 343
附錄四 《現代日本小史》前言與總說 369
附錄五 《戰後日本小史》前言與總說 419
附錄六 細川嘉六與矢內原忠雄 480
我的好友戴國煇(陳鵬仁) 505
懷念戴國煇兄(陳鵬仁) 507
5.《昭和之動亂》出版目次
上卷
昭和之動亂(一)緒言 4
第一編 九一八事變(岩槻、犬養政黨內閣時代) 14
三月事件 20
九一八事變 其一 25
九一八事變 其二 29
九一八事變 其三 40
十月事件與血盟團 52
犬養內閣 55
一二八事變 56
暗殺老宰相 62
第二編 二.二六叛亂(齋藤、岡田海軍內閣) 66
海軍裁軍問題之失敗 69
滿洲國與關東軍 73
廣田三原則 77
二.二六叛亂 82
第三編 北進還是南進?(廣田、林弱體內閣) 91
北進還是南進? 94
華北工作 99
防共協定 其一 105
納粹德國 108
防共協定 其二 116
國防國家 120
第四編 中日事變(近衛第一次內閣) 124
盧溝橋 126
中國革命小史 129
中日事變 143
和平工作 148
海軍之南進 153
三國同盟 其一 155
中國工作 160
張鼓峰 166
第五編 「複雜怪奇」(平沼中間內閣) 171
汪精衛 173
三國同盟 其二 176
歐洲風雲 其一 182
歐洲風雲 其二 186
歐洲風雲 其三 190
歐洲風雲 其四 193
諾門罕 198
第六編 軍部之妄進(阿部、米內軍部內閣) 201
米內海軍內閣 205
歐洲之激變 212
史上之偉觀 220
可恥的輕率 224
資料 230
下卷
第七編 日德義之樞軸(近衛第二次、第三次內閣) 232
大政翼贊會 235
汪精衛 其二 238
三國同盟 其三 241
松岡外交 245
松岡外相之訪歐 其∣(日蘇中立條約) 250
德蘇關係之驟變 255
戰爭大勢 260
松岡外相之訪歐 其二 266
赫斯事件 270
美日交涉 其∣ 273
御前會議 其∣ 291
回國與建言 295
美日交涉 其二 298
左爾格間諜團 301
御前會議 其二 307
近衛內閣之最後 310
第八編 大東亞戰爭(東條戰時內閣) 314
成立戰爭內閣 314
美國與東亞 318
開戰 326
日本與作戰 其一(全部情況) 335
日本與作戰 其二 340
德國與作戰 347
對中國政策 其∣ 352
對中國政策 其二 360
大東亞新政策 366
戰時外交 371
探求和平 其一 376
美英之作戰 其∣ 380
美英之作戰 其二(魁北克會談) 388
美英之作戰 其三(開羅會議) 391
美英之作戰 其四(德黑蘭會議) 396
美英之作戰 其五(雅爾達會議) 398
戰爭情勢之惡化 404
東條內閣倒台 408
第九編 大東亞戰爭續(小磯、米內聯合內閣) 413
戰時外交 其二 421
探求和平 其二 431
戰局之惡化與小磯內閣之辭職 438
俘虜問題 441
第十編 投降(鈴木、東久邇宮終戰內閣)鈴木內閣與最後戰爭狀況 449
探求和平 其三 453
政變 460
皇族內閣之使命 463
簽署降書 466
簽署降書之後 470
資料 477
解說 497
6.《中國與日本、國父孫中山在日本合輯》出版目次
上卷
序 4
編者弁言(陳水逢、王壽南) 13
自序(陳鵬仁) 15
北伐、統一與日本 20
斷交後的中日關係 47
國父著作的翻譯在日本 70
日本人對中國國民黨史的研究 78
誰炸死了張作霖? 93
康有為給日本人的書信 106
梁啟超逃出中國的經緯 118
梁啟超給日本人的信 129
關於「三十三年之夢」及其中文譯本 137
李香蘭「我的半生」 147
評吳相湘編著「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157
鄭士良小傳 162
黃克強先生軼事 173
關於藏本失蹤的日期 178
宮崎滔天故居訪問記 181
南方熊楠紀念館訪問記 183
日本前海軍省所保存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 188
附錄:南京大屠殺的真相(藤原彰) 201
下卷
國父在日本 242
三民主義的研究在日本 268
孫逸仙與南方熊楠 283
宮崎滔天對於中國革命的貢獻 320
有關總統 蔣公的日文著作 339
從日本外交官之記述論日本對華政策之失策 348
吳克仁軍長殉國史實 364
抗戰期間日本偽造我國法幣內幕 375
陳公博亡命記 380
臺灣抗日文學 395
朱舜水先生在日本 409
美國與日本 425
讀了「中國人之心」以後 444
「蔣介石先生遺德顯彰會」活動紀實 449
東京「中日大陸問題研討會」紀實 455
柳條溝事件應該是柳條湖事件 468
7.《鐵蹄底下的亡魂、陰謀、暗殺、軍刀合輯》出版目次
上卷
增訂版序(陳鵬仁) 4
譯者的話(陳鵬仁) 5
照片紀錄 7
軍鞋底下(東中志光) 24
沒有格子的牢獄(匿名) 32
殘酷的人性(日浦伊佐雄) 38
受騙充當劊子手(俵本俊雄) 42
用殺人來填補空虛(田中初一) 48
戰場上的賭戲(堀口勇治) 53
殘殺生靈的罪孽(坂田優) 59
輸與贏(久保每吉) 66
吞噬人性的戰爭(川端百雄) 72
報復的慘劇(保田利夫) 78
「懷疑」與「忠誠」之間(山本肇) 86
戰後的敵友生活(西本清) 101
魔鬼的惡作劇(武田正行) 108
烽火連天(川端康夫) 114
野戰士兵(大前嘉) 128
獸性的彼岸(服部彌一) 135
附錄 南京大屠殺真相(藤原彰) 142
永野信口雌黃 亦難扭曲史實(陳鵬仁) 173
日本皇室的良心─三笠宮崇仁(陳鵬仁) 176
櫻井新狂言的背後(陳鵬仁) 179
不承認歷史 對不起世人(陳鵬仁) 182
日本七三一細菌戰部隊違反人性慘無人道世所不容(陳鵬仁)184
日軍七三一部隊紀錄集將問世(陳鵬仁) 189
掩飾日本罪行不值一辯(陳鵬仁) 190
陳鵬仁先生著書及譯書 192
下卷
譯者的話(陳鵬仁) 199
前言(森島守人) 201
田中內閣與關東軍(森島守人) 204
九一八事變陰謀(森島守人) 239
中日戰爭終告爆發(森島守人) 289
魁儡政權陸續降世(森島守人) 309
滿州只是偽國(森島守人) 325
附錄 從日本外交官之記述論日本對華政策之失策(陳鵬仁)335
論日本昭和初期的侵華政策──特別是對滿蒙的政策(陳鵬仁)345
陳鵬仁先生著書及譯書 359
8.《日本近衛文麿日記》出版目次
六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時 9
六月二十二日夜 11
六月二十四日 13
六月二十五日 14
六月二十六日 15
六月二十八日下午八時 16
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三時 20
七月二日下午五時至七時左右 21
七月二日下午七時 24
七月三日晚八時半 29
七月四日上午十一時 30
七月五日上午十一時 31
七月八日上午九時左右 32
七月八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34
七月八日下午 38
七月十日上午 39
七月十二日下午五時三十分 42
七月十二日晚八時 43
七月十四日上午九時 45
七月十四日下午一時 49
七月十五日晚上 52
七月十六日下午二時 53
七月十七日上午九時三十分 54
七月十七日下午四時 56
七月十八日下午四時 60
七月十九日 65
同日晚八時許 67
七月二十日早上 68
該日下午二時三十分 69
該日下午四時 69
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時 72
遺書 74
特別資料 75
附則 93
附錄一 133
附錄二 近衛文麿與中日戰爭(陳鵬仁) 140
附錄三 日本人眼中的東條英機(陳鵬仁) 169
譯者的話 172
9.《日人筆下的九一八事變》出版目次
照片紀錄 4
譯者的話(陳鵬仁) 14
為什麼發生九一八事變(中村菊男) 15
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後(中村菊男) 39
我們如何計劃發動九一八事變(花谷正) 71
九一八事變陰謀(森島守人) 91
九一八事變在吉林(石射豬太郎) 139
九一八事變(林久治郎) 159
從天津看九一八事變(田尻愛義) 171
西園寺與九一八事變(原田熊雄) 181
九一八事變與若槻內閣(幣原喜重郎) 213
附錄一、九一八事變日軍編成 221
附錄二、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及其責任(榮臻參謀長報告) 231
(1)九一八事變之經過情形 231
(2)九一八事變之責任者 236
附錄三、國民政府告全國國民書 245
附錄四、外交部為日本政府承認偽「滿洲國」事致日本政府抗議照會 247
附錄五、偽「滿洲國」組織法 251
附錄六、偽「滿洲國」重要偽官表 255
附錄七、偽「滿洲國」重要官吏表 268
附錄八、偽「滿洲國」政府組織大綱 282
10.《我殺死了張作霖》出版目次
前言(陳鵬仁) 4
張作霖被炸死的前後(町野武馬) 8
我殺死了張作霖(河本大作) 29
張作霖被炸死的真相(白井勝美) 42
張作霖被炸死事件(林久治郎) 68
張作霖的被暗殺(森島守人) 78
張作霖被炸死事件(森正藏) 89
滿洲某重大事件(原田熊雄) 103
炸死張作霖與町野武馬(森義彪) 113
滿洲某重大事件(戶川猪佐武) 126
皇姑屯事件內幕(島田俊彥) 143
我們如何計劃發動九一八事變(花谷正) 163
張作霖之死與楊宇霆之死(高陽) 186
#台灣蘭臺出版社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導讀
1.《高橋是清自傳》導讀:
我的成長—高橋是清
起初我完全沒有發表自己傳記的想法。不過為了留給子孫,從幾年前,就利用時間開始寫其大概下來,整理了日記、雜記簿、往還信件等資料。
由於是從明治維新以後的資料,因此多種多樣而非常廣泛。依序整理之後,自認為可能有資料價值者,全部交給上塚君。上塚君將其分類,就各項資料他便來問我。對此我回憶口述,由上塚君作筆記,騰寫之後拿來給我看。對這我又加以補充,最初並沒有分順序,就某一件事為中心口述,寫好之後再確認所述內容是否事實。這樣繼續了幾年。
爾後,東京、大阪朝日新聞來交涉其發表,才開始整理順序口述。
這由上塚手記,然後用稿紙寫好拿來給我看。我因為眼睛不好,無法一一加以補充訂正,乃要上塚君唸給我聽,以確認有沒有事實上的錯誤。而這樣完成的就是本書。這一次以自傳成書出版,其補正、校訂、編輯一切請上塚君代勞。本書之補遺,相信上塚君會繼續作。
2.《昭和天皇回憶錄》導讀:
關於「昭和天皇回憶錄」的發現與其公開
彌勒.瑪利子
「昭和天皇回憶錄」是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去逝的家父,寺崎英成所遺留的下文書的一部分。
當美日開戰時為日本駐美大使館一等書記官(秘書)的父親,五十歲就去逝,我認為乃由於過勞所導致。他在野村(吉三郎)駐美大使之下,為避免美日戰爭盡了最大的努力,當時的過勞搞壞了父親的健康。父親的死因為腦溢血。
美日開戰後沒多久,父親、母親(美國人,名叫阮)和我全家人,以交換船被遣送回到日本。無須說,在日本的戰時生活,對身為「敵國人」的母親,是非常難堪的。
戰後,父親服務於終戰聯絡中央事務局,從事於日本政府與盟軍總部之間的聯絡工作;一九四六年二月,被任命為宮內省御用掛(官名—譯者),擔任昭和天皇的英文口譯和就盟軍總部的有關事宜提出建議的工作。事實上,父親曾經幾次為昭和天皇和麥克阿瑟元帥的會談,作過口譯。
父親保管著這樣珍貴的記錄,我們一直不知道。一九八五年,母親和我訪問了日本(我們於一九四九年八月到美國,是因為病在床上的父親的勸告,主要是為了我的教育)。訪問日本的目的是掃父親的墓,和為母親所寫的自傳「架於太陽的橋」一書的出版。那時,父親的弟弟平(已故,前國立立川醫院院長)將父親的遺物交給我們,而昭和天皇回憶錄便是其中一的部分。
我們母女雖然把父親遺留下來的文書帶回了母親的故鄉田納西州詹森市,我們卻沒有想到要把它翻成英文來看看,而用包袱巾把它包起來堆到儲藏室裡頭。我們得知其記錄的內容,是最近的事情。
兩年前的聖誕節,住在洛杉機的兒子柯爾,回到我們所住懷俄明州加斯巴的家(自一九五九年以來我們即住在這裡),並為病臥床上的母親阮開始整理其舊信件。其中包括我外祖母寫給棲身日本的母親的信,以及我們母女離開日本後父親寫給我們的書信等等,分量相當不少。柯爾選出這些英文信件念給衰老而一直躺在床上的母親阮聽,母親高興極了。
但柯爾和我都不懂得日文,因此,父親遺留下來文書的「解讀」,遲遲不進。去年聖誕節又回到家的柯爾,對於其外祖父寺崎英成的生平特別發生興趣,因而著手摸索探求日文文書內容的方法。柯爾偶然把昭和天皇回憶錄(記錄欄外印著「寺崎用箋」特別訂製的信紙一百七十頁。大部分用鉛筆寫的,一小部係以毛筆撰寫。紙張已經變成黃顏色,且處處有些污點。分成一部、二部,用細繩綴起來)的一部分交給其認識的大學教授看,這位教授又把它寄給他住在東京的熟人,一位研究日本現代史的權威。
今年春天,終於來了消息,說「這是稀有的歷史資料」。我於是立刻與所信賴的日本朋友聯絡,請其詳細研究這個文書的內容,而隨得知其內容,我一方面驚愕,一方面深感這個記錄的公共性(社會性),我們不可以獨佔此項記錄。
其內容是,為父親所最尊敬,並對我父母很好的昭和天皇對有關昭和史重大局面的回憶。對其局面,過去雖然已經有人談得很多,但據說,昭和天皇所談的內容,從未公開過。我認為這項記錄,是為反省生活於驚天動地的昭和時代,並將迎接平成時代之日本的日本人應該公開的事實。同時我想到父親為什麼為我們留下這個紀錄,我確信父親也希望有一天,能夠使昭和天皇所說這個紀錄的內容,讓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
在昭和這個大半動亂的時代,昭和天皇與寺崎英成,以「神」和「神的臣下」各走了各的道路。日本的戰敗,雖然只是一個短的時期,但卻把他倆連結在一起。父親曾說昭和天皇是「被擒於護城河那邊的人」。我從小就很清楚:父親非常敬愛昭和天皇,昭和天皇也極其同情討好美國太太、為避免美日開戰而鞠躬盡瘁的父親,並時或關心我們一家人的事。我深信:父親寺崎英成一定很想把這個流露昭和天皇的人性和苦悶的紀錄傳給大眾。
本(十一)月十二日(平成天皇)的登基大典,是象徵「昭和」實質上之結束地歷史重要的轉變期,明年是日本攻擊珍珠港五十周年。在這個時候公開這個紀錄,以及父親所留下日記的一部分,我深覺得有特別的因緣。
我非常感謝由能夠信賴的出版社(文藝春秋社──譯者)公開這個紀錄,同時覺得卸下我很重的擔子。
一九九○年秋季 於懷俄明州加斯巴(譯者一九九○年十二月號文藝春秋)#台灣蘭臺出版社
3.《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導讀:
一、東學黨之亂
對於朝鮮的東學黨,日本人和外國人,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這是混合儒學和道學的一種宗教性的團體;也有人認為這是朝鮮國內希望改革政治的團體;更有人說這只是好亂凶徒的集團。我覺得在這裡不必討論其性質,故不贅。要之擁有這個名稱的亂民,自明治二十七年(西曆一八九四年,以下皆用西曆──譯者)四月底五月初,在朝鮮國全羅、忠清兩道蜂起,掠奪所在民舍,驅逐地方官員,其先鋒指向京畿道。全羅道首府全州府且一度曾落入其手中,勢力頗為猖獗。由於清日兩國各主張其權利和立場,並各派遣其軍隊到朝鮮,爾後經過幾次形勢的變化,而為清日兩國海陸戰爭,日軍連戰連捷之後,清國政府兩次派其使臣前來日本求和,因下關(馬關)條約。清日兩國外交關係為之一變,世界承認日本為東洋的優等國家,其近因乃由於清韓兩國政府對東學黨之叛亂的內治、外交錯誤所導致。將來如果有人要撰寫清日兩國間當時的外交史,他必須以東學黨之亂為其開卷的第一章。
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導讀:
本書是矢內原忠雄著《帝国主義下の台湾》一書的全譯。因這個「帝国」是指日本而言,所以本書之名叫做《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二九年,是作者在東京帝國大學教書時所撰寫。兩篇論文構成的。因其書名,曾轟動日本全國上下。其實他所寫的都是事實,極為客觀,惟日本帝國當局覺得被指出其不是之處,所以非常「感冒」。
因作者為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教殖民政策,故無法馬上對他「開刀」,但後來一九三七年所寫的論文〈國家的理想〉,遭到陸軍的攻擊,遂被迫離開東京帝大。以其為反戰思想,而戰後復職東京帝大,一九五一年出任東京大學(戰後東京帝大改稱東京大學)校長,以至一九五七年。
矢內原批判日本帝國對於台灣的各種政策,是基於愛人類的立場。他是基督徒,但主張無教會主義,意思是說基督徒不一定要到教會,只要心裡有神,有耶穌基督就行。
矢內原忠雄的這本書,台灣有三種中文譯本。第一本是陳茂源的翻譯,第二本為周憲之所譯,第三本是林明德的譯本。他們的書名都叫做「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至今台灣雖然已經有三種本書的中文譯本,但我還是要翻譯這本書,因為本書是日治時代有關台灣的經典之著作,可以流傳萬世。
不過這本書的原文有一個事實上的錯誤,和需要做更詳細說明的官銜。一個錯誤是,矢內原把當時擔任台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在日俄戰爭時所需的職務,滿洲軍總參謀長誤譯為參謀總長。日俄戰爭時日軍在第一線有三個軍,每一個軍有其參謀長,而兒玉是這三個軍及滿洲軍的總參謀長。當時的參謀總長是山縣有朋。
另外需要做更詳細說明的是後藤新平的官銜。兒玉源太郎擔任總督時之副手的後藤新平,其起初的官銜是總督府民政局長(一八九八年三月二日),該年六月二十日,民政局長改稱民政長官。所以寫後藤新平在台灣總督府的官銜時,要留意其時間,否則會弄錯。不過如果不是在撰寫正式的學術論文,通稱其民政長官也無關宏旨。
要順便一提的是,民政長官這個頭銜,到一九一九年田健治郎總督時代,改稱為總務長官,一直到日本投降的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而為其第一任總務長官的是下村宏,其日期為一九一九年八月二十日。
在本書後面,我附上我自己編撰的日治時期台灣年表作為附錄。這個年表對於各位讀者理解日治時代的種種應該有幫助的。另外,致良所出版《世紀之足跡—台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一書很值得參考。
最後,要由衷感謝蘭臺出版社社長盧瑞琴女士幫我出版這一本就台灣人而言是有極為重要意義的這本書,感謝耐心閱讀本書的各位朋友,並請方家賜予指正。#台灣蘭臺出版社
二○○九年五月二十日
陳鵬仁
5.《昭和之動亂》導讀:
第一編
九一八事變(岩槻、犬養政黨內閣時代)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結束之後,依靠凡爾賽條約成立了國際聯盟(一九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為消除戰爭的戰爭,國際聯盟是欲藉此永久確保由此帶來之世界和平的機構。國際聯盟要縮小為戰爭之工具的各國軍備,嘗試滅絕紛爭之種子。這是戰後,國際聯盟所提最大的縮小軍備的問題。因舊敵國的德國,幾乎禁止武備,戰勝國為維持和平,必須平衡地實施裁軍,這樣主張佔大勢。
在為處理亞洲和太平洋問題所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將美、英、日三大海軍國家之主力艦比率定為五·五.三,成立了包括西太平洋方面之限制防備之規定的海軍條約(一九二二年)。當時,空軍之存在還不是那麼重要,唯一的海軍攻擊力是主力艦,限制主力艦也就是限制海軍戰力。以這樣武力背景來決定政治問題,結果成立了太平洋四國條約,有關中國之九國公約和決議,廢除英日同盟,中國之要求得到善意的回應。
欲斷絕戰爭,禁止以戰事實現政策之工具的條約,於一九二八年八月成立於巴黎。凱洛格.布利安公約,或稱為非戰公約。都是在尊重已有條約觀念上,來維持國際關係之現狀的。華盛頓會議之後,國際聯盟又開始要限制陸軍之軍備。戰後,成為歐洲國際問題中心的也是裁軍問題,深怕新興德國的法國,因此陷於痛苦立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受了難於恢復的打擊。一個國家要具有自衛所需要的國防力量,在國內和國際都有其必要,所以都採取要盡量裁軍的政策。當時要裁軍的風潮,很不幸不無被過度之世界和平運動煽惑之嫌。當時,戰後,不分西或東,是充滿和平與安逸空氣的時代。
裁軍之觀念,當然是一件好事,陸續做了陸軍軍備,在政策上是愚蠢和危險的。在日本,對於海軍之裁軍,接手田中(義一)大將之山梨(○)陸相及宇垣(一成)陸相的陸軍,因政黨內閣之要求,也陸續做了裁軍。裁軍之氣氛,立刻造成一般人輕視軍人之風尚,是大多因為受了輕薄俗論所導致。由於裁軍之反動,不喜歡此種風潮的一般軍人遂對其前輩的感情大變,結果對於政黨具有惡意和反感。
6.《中國與日本、國父孫中山在日本合輯》導讀:
本(六十六)年七月十六日(舊曆六月初一)欣逢吾師岫廬先生九秩壽誕,岫廬先生的門生故舊為表示崇德報恩的敬意,研商如何安排一項有意義的祝壽活動。當岫廬先生八秩晉八華謕時,曾由其門生故舊及社會人士分別撰寫文章,合編而成「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一書,表示對岫廬先生的感佩與仰慕。今年恭漨岫廬先生九秩嵩壽,應該有一項意義同樣重大而範圍更為廣泛又能傳之久遠的祝壽活動,於是乃發起編輯「岫廬文庫」,因為岫廬先生的門生故舊多半從事教育文化工作,他們缺乏財力來為岫廬先生作盛大舖張的祝壽節目,而生性淡泊的岫廬先生恐怕也不會同意那些舖張浪費的節目。以文為壽,乃是中外學者共有的傳統,因此,我們與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連生先生商量,由岫廬先生的門生故舊及社會人士撰稿,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岫廬文庫」,以「岫廬文庫」為岫廬先生祝壽。「岫廬文庫」的出版,不是空言對岫廬先生的歌頌,而是每一位著者以他的筆耕成果,恭恭敬敬奉獻給他們所敬愛的長者——虔誠地為九十高齡的岫廬先生祝福!
岫廬先生是位蜚譽國內外的學者,幾十年來,在政治、教育、文化、社會工作各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了不起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岫廬先生的苦學成功,早已成為年輕人努力奮鬥的楷模,成為老師們訓勉學生努力效法的榜樣,岫廬先生實在是當代中國對國家社會極有貢獻而且有深遠影響的偉人。「岫廬文庫」的著者們以岫廬先生為榮,他們把筆耕的成果呈獻給岫廬先生,乃是表示他們願意效法岫廬先生的精神——個人的努力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他們的著作希望能為當前中國的學術文化界盡到一份知識份子的心力。
「岫廬文庫」要從岫廬先生九秩壽誕吉日開始長期出版下去,嗣後每月有新書出版,種類與冊數視際情形而定。在內容而言,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主,但其他方面如有富有價值的作品,也將酌情納入。為了攜帶方便,「岫廬文庫」採用四十開本印刷,每冊字數以五萬至十五萬字為原則,以出版新著為主,古籍舊書不予納入。
在岫廬先生九秩華誕的前夕,我們虔誠地祝福他老人家永遠健康愉快,同時也向對國家社會具有多方面貢獻的岫廬先生謹致最高的敬意!
7.《鐵蹄底下的亡魂、陰謀、暗殺、軍刀合輯》導讀:
軍鞋底下
中國的正規軍,在數目上遠比日本軍多得很多。但再殺,游擊隊還是從我們所預料不到的方向出來打我們。進軍再進軍,可是,絕不許我們鬆懈或緊張。我們日本軍在廣大的荒野中,感覺到那種日陷於不可捉摸的泥沼深淵中的恐懼和焦躁。因此,使我們變得更加殘酷。中國村莊的四圍,大多是城壁或溝渠,中央有一個廣場;而日軍衝進去的時候,村民便像蜘蛛一樣往廣場的三個方向逃跑。我們不分晝夜,對於這些村民,機械地予以殘殺。
這是「第一次從南作戰」,往桂林途中所發生的事情。迫近桂林的我們,獲得敵軍集結的情報;日軍判讀這個村莊也有游擊隊,因此抵達村莊後,就開始訊問。
日軍以年齡、體格來判斷,而把他們分成為可能是游擊隊的十五個人一組,和婦女、小孩、老年人將近三十人的一組,並令這兩組人對坐而問說:「這裏頭有沒親人?」日軍認為,如果是親人,便不會是游擊隊。但每個人都回答說:「沒有。」我們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於是用槍作勢,表示要槍斃「可能是游擊隊」的十五個人。但所有婦女、小孩和老年人,竟沒有一個人稍動其聲色。。。。
8.《日本近衛文麿日記》導讀:
附錄三 日本人眼中的東條英機
最近,日本推出了一部為東條英機辯解,甚至推崇他的電影,叫做《尊嚴‧命運的瞬間》。
如所周知,東條是以現役陸軍大將出任首相,同時兼任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集國政軍政和軍令於一身,向美國開戰,導致日本亡國的人物。
而推薦東條出任首相的是當時的內大臣木戶幸一。木戶幸一在其日記說,其所以推薦東條,是由於相信東條能壓住陸軍,繼續與美國交涉,最後能避免與美國衝突。
但美國以日軍全面由中國大陸撤退為條件,可是東條卻認為,日軍如果全部由中國大陸撤退,日軍將整個崩潰,因此絕對不能接受。
東條這種態度,在近衛文麿內閣時,以陸軍大臣身分,對近衛首相很清楚地表明過,因而與近衛首相對立,並說這是「個人見解的不同」。
所以,將明明不會接受美國條件之東條推薦為首相,木戶幸一的腦筋實在大有問題。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木戶等人可能認為,美國的條件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二、日本人以為德國在歐洲戰線可以獲得勝利,以此為前提來與美國交涉。這應該是木戶等人失算的最大原因。
關於東條英機這個人,被譽為日本陸軍最傑出戰略家的石原莞爾,說東條是「不學無術的人」,「頂多只能作陸軍省的高級副官」,石原最後被東條迫退現役,與東條勢不兩立。戰後,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陰謀,最後階級為陸軍少將的田中隆吉,批評東條是「統制派軍人的傀儡」、「權力主義者,名譽心的化身」。
陸軍的老前輩,擔任戰時陸軍大臣的陸軍大將宇垣一成,評論東條是「最好的戶籍官吏」,「肯努力但沒有見識」,「因此始終自以為是」。
而一般的評論是,東條非常忠於天皇,辦事能力強,曾為東條內閣之商工大臣的岸信介也說,處理事務,整理資料,無人能出其右者。
曾任首相之細川護熙的父親細川護貞是近衛文麿的女婿,前幾年他與其夫人來臺北,馬樹禮先生招待晚餐時,我曾作陪。在這席上,細川護貞說,昭和天皇胞弟高松宮非常不滿東條的獨裁行徑,而與時任近衛秘書的細川商量,準備把東條叫來高松宮邸,由細川以日本刀予以砍殺。後來,高松宮以為這樣幹掉天皇的重臣不適宜而作罷。
今日日本,確有一大批不肯承認日本曾經侵略中國的人士,而《尊嚴‧命運的瞬間》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這些人的心聲的代言作品。不過就今日高興日本變成民主主義國家的人們而言,使日本走上敗戰之路的東條英機,未嘗不是「民族的救星」。
(原載《中華日報》一九九八年七月五日)
9.《日本人筆下的九一八事變》導讀:
日軍方內部情勢的變化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發生的所謂九一八事變,究竟是不可避免的呢,還是可以避免的?討事變之原因的各種情況,得出一個結論雖然很不容易,但如果簡單來說的話,九一八事變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我認為是一種宿命、因此,在那個時候發生這種事變,確有其某種程度的 必然性:但以那樣方式發生事變,則有種種疑問。
所謂以那樣方式,就是它並非依日本中央政府即參謀本部或陸軍省當局的意思計劃和實行的事變。而是以其駐外軍除關東極少數的官所策的謀略為其開端。換句話說,正如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言,這並非被告爭指導者共同計所發動的事變,而是由派駐東北日本軍警之謀略行為點燃事變的火花,爾後由日本政府和事中央局所不得不追記者。我以為,事變以 這樣方式進展,是問題的最大所在。而這種被視為「侵略」行為的生,在思想深處的意識,當非短期所能形成。
10.《我殺死了張作霖》導讀:
張作霖被炸死的前後
跟我很熟的伊東已代治、山本條太郎和田中義一(譯一)等人,認爲我在中國待過三十年,跟中日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有關係,其中某些是連到東洋史的根本事件,應把這些經驗寫下來。
我不會寫文章,因此山本太郎決定央請一位交人(譯註二),每天他方便的時間到我這裡來,將我的話筆記回去整理。可是,我以「我所做的事最終都屬失敗;而且如果由我來講這些,我一定會臭罵日本的外交和軍人,這是日本的恥辱,所以我絕不寫,也不說。」 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