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出版內容簡介
蘭臺出版社──《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宗教研究該從那裡著手?宗教研究具有各種方法論的視野,宗教研究本質上這也是為了探究「人類到底因何而生」的根源性問題,究竟該如何理解宗教的問題?本書從不同且多樣性觀點進行理解而提出研究理的方法。作者將宗教研究的方法,以及主要的宗教學理論的特徵,用淺顯易懂的論述付諸著作並付梓上市。
研究生書寫《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一書,作者問:「作研究有巧門嗎?」回答,這是個大哉問,當然有巧門!
此門在於:研究者在懂「理論」、「資料」及「方法」外,尚須對現象有研究的「視野、思維與想像」。讓彼此之間產生連結,再加上努力、執著於研究過程,就可能對既存的現象,作出合理的探索及解讀,甚至能對未來的行為作出估計。
「理論」是指前輩學者的知識積累,它常可以指引我們後輩研究生研究已經走到哪裡了。至於能否用它來解釋既有的現象,是不是此理論仍然隱含著「瑕疵」,皆值得研究時反思或挑戰。
「資料」則是指社會現象的真實反映,研究者須謹慎將之轉化成為文字、數字、圖像、影音。在作研究當下,依據理論或概念群、假設、研究架構的指引下,在圖書館摘選資料;或走入社會人群中,篩選、測量、採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 由此看來,理論與資料之間產生了勾連,對後實證主義的研究者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巧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要研究學問,不得缺少「理論」與「方法」的巧門!
對「巧婦」而言,「巧門」是指作菜的食材、創意與方法。對研究者而言,此「巧門」則是指「作研究的思維」;對「問題的提出」;做「理論視野」;「資料擷取及處理」,邏輯的架構與「論文書寫」等一系列的概念、方法及實踐,它是閱讀資料獲得知識與撰述論文的「方便之門」。
研究生用本書「巧門」作研究,有方向可以遵循,有方法可以運用,有步驟可以執行,再加上持之以恆的興趣與熱情,依本書目次「按圖索驥」操作研究,定可寫出好論文,作出好成績。
另,宗教學術研究者欲更上層樓,成為優質研究者,也可從本書得到啟發。#台灣蘭臺出版社。
本書特色:
方法論內容豐富且深入淺出,適合當研究生的工具書。
整本書內容結構完整,符合教授教學參考書目。
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適合精緻研究者引用。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作者介紹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作者簡介:張家麟
現任:
真理大學教授、淡江大學兼任教授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理事長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宗教諮詢委員、殯葬諮詢委員
宗教哲學社常務理事
經歷:
考試院高考典試、命題委員
台北保安宮民間宗教學院校長
真理大學宗教學系所主任
台灣宗教學會理事長
著作:
《慈德慈惠堂志》(2021)
《神來一筆》(2020)
《新修勅建礁溪協天廟志》(2020)
《三芝錫板智成堂120週年廟志》(2019)
《華人神譜學》(2019)
《媽祖文化志-組織卷》(2018)
《新莊地藏庵260週年志》(2017)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2017)
《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台灣民間宗教》(2016)
《宗教GPS》、《台灣宗教GPS2》、《華人宗教GPS3》(2016、2017、2020)
《淡水鎮志-社會志》(2013)
《當代台灣政教理論與個案》(2011)
《台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2010)
《台灣宗教統計學》(2009)
《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2008)
《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2008)
《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2006)
《當代台灣宗教發展》(2005)
《國家與宗教政策》(2004)
《國家與社會福利》(2000)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序
※※推薦序一
深入淺出的研究方法論──天理大學宗教學名譽教授澤井義次
好友張家麟教授為了有助於研究所學生,特別將宗教研究的方法,以及主要的宗教學理論的特徵,用淺顯易懂的論述付諸著作並付梓上市。
本書不僅基於張教授長年積累的宗教研究,其論點更是具相當的說服力;而且透過此書,亦可理解目前宗教學面臨的各種問題和課題。就此意義而言,本書不只對學生,亦是關心宗教的讀者,乃至宗教研究家,在宗教學研究的進程中,相當出類拔萃的宗教學入門文獻!
誠如張教授於本書中的具體論述一般,宗教研究具有各種方法論的視野。這些完全是為了從不同且多樣性觀點進行理解而提示的方法。究竟該如何理解宗教的問題,本質上這也是為了探究「人類到底因何而生」的根源性問題。
宗教研究從方法論上可看出其多樣性,然而所有宗教研究家追求的目標,一言以蔽之,不外是力求理解宗教的意義。
世界的宗教學界,特別是 1990 年以降,一路重新檢討以往的宗教學概念性架構,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出版顯然更是意義非凡。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宗教學者喬納森・Z・史密斯(Jonathan Z. Smith)說過,「宗教的論據(data)並不存在,所謂宗教,不過是研究者的研究產物而已。」
如同史密斯批判性的指摘一般,一直以來的宗教學研究,在宗教「比較」手法的操作下,傾向於將「宗教的論據」與具體性宗教文化的脈絡切離而進行理解。 但是,宗教有宗教傳統的脈絡定位,其意涵不可不理解。
誠如眾所周知,張教授至今不僅將視野融入宗教研究理論性的拓展,並試圖將台灣具體的宗教定位於宗教文化的脈絡,以此理解宗教的意義。張教授這樣的研究模式,堪稱為時代先驅。
現代宗教學的動向中,本書的出版,可謂是相當符合時宜。期待這本書為今後現代宗教學的推展帶來莫大貢獻。同樣身為宗教研究者一員的我,衷心為這本書的出版致賀!(高佳芳譯)
※※推薦序二
博古通今的方法思維──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
每一位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無不深知研究方法對於取得科研成果的至關重要。研究方法是要在研究實踐中學習掌握的。對於剛剛踏上科學研究道路的研究生來說,研究方法是一門亟待修習的技藝。能夠在自己學術道路的起步階段,就有機會讀到張家麟教授的這部研究方法論著作,可謂一件幸事。
同為宗教學領域的研究者,張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傑出學者。在多次共同參加學術會議及互訪講學交流中,我對他廣博的學術視野和豐碩的研究成果有所瞭解。這次有幸先讀到這部研究方法書稿,有幾點深有感觸。
首先是方法論內容的豐富與全面。從如何選擇研究主題,到如何安排論文章節;從收集資料的文獻法、社會調查法,到整理資料的比較研究和歸納演繹;從書寫論文的描述法和推論法,到如何製作圖表。
其次是關於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書中對宗教學研究方法的講述都來自作者自己的親身教學經驗,還包含了一些調研和訪談實例,因此,這些方法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對幾種深度訪談方法——焦點團體法、專家會議法、德費法進行了具體解釋,強調應該重視訪談問題的設計,應該在對研究主題的來源和發展的深入認識基礎上設計訪談問題,每個主題可規劃3-6個深度訪談問題,還具體列出了作者帶領研究生以「代天宮鸞務宗教經驗」為主題舉行的焦點團體訪談的12個問題。
此外,本書的結構模式也符合教學實踐的特點:在每一節方法論概述之後,都附有核心概念解釋和功課問題。
最後,專門設立一章,對與宗教研究有關的五個方法論流派的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了簡要概括,涵蓋古今中外,總結相當精闢。這些方法論不僅對宗教學研究生,而且對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都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科學研究需要恒久的興趣與熱情,更需要勤於動筆持續訓練。任何技能都是要在不斷實踐中逐漸體會的。這本書中講到的方法論對於初學者來說,未必能夠一下子完全領會,但在以後的論文寫作中經常回頭看看,會有更多受益。
因此,對於學習研究和寫作學術論文的學生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值得常備的工具書。
※※自序──方法論的巧門
我為研究生書寫《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一書,自己問「作研究有巧門嗎?」自己回答,這是個大哉問,當然有巧門!
此門在於:研究者在懂「理論」、「資料」及「方法」外,尚須對現象有研究的「視野、思維與想像」。讓彼此之間產生連結,再加上努力、執著於研究過程,就可能對既存的現象,作出合理的探索及解讀,甚至能對未來的行為作出估計。
「理論」是指前輩學者的知識積累,它常可以指引我們後輩研究生研究已經走到哪裡了。至於能否用它來解釋既有的現象,是不是此理論仍然隱含著「瑕疵」,皆值得研究時反思或挑戰。
「資料」則是指社會現象的真實反映,研究者須謹慎將之轉化成為文字、數字、圖像、影音。在作研究當下,依據理論或概念群、假設、研究架構的指引下,在圖書館摘選資料;或走入社會人群中,篩選、測量、採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
由此看來,理論與資料之間產生了勾連,對後實證主義的研究者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巧門。反之,研究者欲進行「探索型」的研究時,他可能必須暫時擱置理論,海闊天空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自己發現新事件,證實資料間的關聯,創造新的理論。如能作到這個階段,已經屬於高階的研究。
在我看來,「方法」是通羅馬學術殿堂的大路,只要努力、找到主題、有資料,皆可作出好研究。只是有些人走錯路,蜿蜒曲折作研究,耗盡青春,才得到些許成果。有的人走捷徑,方法運用得當,研究作出好成績。
兩者的關鍵差別,在於研究方法及思維的「有、無」,「對、錯」。「有、用對」的方法者,可以避免走冤枉路,魚躍龍門,登學術殿堂。「無、用錯」的方法者,只能土法煉鋼,慢慢煎熬,少數幸運者,或許能成;大半不幸者,皆半途而廢。
「研究方法」又分兩層次:微視者指「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收集」、「資料的分析」、「資料的綜整」及「資料的書寫」等「方法」(method)。鉅視者指研究者的「思維」、「視野」、「想像」及對人世間複雜現象的「洞察」,所建立的整套「方法論」(methodology)。
從過去到現在,中、外學術界建構出的方法論,涵蓋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三個類型的「知識建構論」與「思維方法論」。又可以分為「詮釋主義」、「批判主義」、「辯證主義」、「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實存主義」等研究思維。
其中,「詮釋主義」、「批判主義」、「辯證主義」等三項思維,常被人文學者廣泛使用,社會科學家也會運用它們作研究。「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實存主義」等研究思維,則被自然科學家及社會科學家借用,人文學者則幾乎擱置不用。
在本小書中暫時不列實存主義,因為它需要多學科、跨學科的科技整合知識,作綜合、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大領域研究,不太適合入門的研究生採行。
另外,本書多臚列了「反思主義」的研究思維,這是過去方法論的著作中未曾提及的概念。最主要的原因是,筆者主觀認為這類型的方法論學者,都具有兼容並蓄的視野,進而提出自己的獨到的方法論思維。
最後,談談本書內容:計分「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收集資料」、「如何分析與綜整資料」、「如何書寫資料」、「方法論學者的啟發」等五章,每章各有十餘篇短文。
建議讀者、研究生可以依順序閱讀下來,也可以各章節獨立,挑選自己適合的子題研讀。兩種路徑,都不妨礙您對本書在方法論思維的理解。
過去,我攻讀碩士學位時,曾苦無研究方法,作研究常陷入不知如何進行的窘境。現在,我設身處地為剛入研究窄門的碩、博生設想。再也不能只靠「學思並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等傳統方法思維。而是得學習近、現代的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科學哲學方法論」,從中得到啟發。
原本作研究,過程相當艱辛且無聊;有了方法論,就容得到甘甜的研究果實。希望本小書能引導研究生,由苦轉樂;快樂投入研究行列,未來成為科學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中的秀異份子(elites)。 果能如此,誰說研究沒有巧門?#台灣蘭臺出版社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目錄
蘭臺出版社──《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目錄
澤井義次-深入淺出的研究方法論 IV
徐鳳林-博古通今的方法思維 VI
張家麟-方法論的巧門 VIII
Chapter1 如何提出問題 1
1-1 引子 2
1-1-1研究是一項志業 2
1-1-2研究主題如何選擇 6
1-1-3從質疑中出發 9
1-1-4主觀‧客觀‧主觀互證:研究立場的選擇 13
1-1-5如何理解「問題意識」與「理論基礎」 16
1-2 問題提出 19
1-2-1「主題」與「問題」的關聯 19
1-2-2研究主題那裏尋找 22
1-2-3研究的目的 25
1-2-4研究論文章節應該如何安排 29
1-3理論運用 32
1-3-1概念或概念群:宗教知識與宗教研究的基礎 32
1-3-2對「宗教功能論」的反思與辯證 36
1-3-3宗教學與方法學的省思:談「洗骨葬」 38
1-3-4宗教儀式有那些脈絡 42
Chapter2如何收集資料 45
2-1文獻法 46
2-1-1論文書寫前資料蒐集的思維 46
2-1-2如何作「文獻回顧」 49
2-2 社會調查法 52
2-2-1作宗教調查的思路 52
2-2-2理論與調查:參與觀察記錄法(1) 58
2-2-3 問題與調查:參與觀察記錄法(2) 61
2-2-4選定「深度訪談」的對象與題目 65
2-2-5深度訪談法(1) 68
2-2-6深度訪談法(2) 71
2-3問卷調查法 74
2-3-1如何運用問卷調查法 74
2-3-2問卷發放實例 78
2-4 焦點團體法 80
2-4-1事前規劃與臨場反應 80
2-4-2焦點團體法範例 82
2-4-3跨學科領域的資料蒐集與書寫 84
Chapter 3 如何分析與綜整資料 89
3-1個案研究 90
3-1-1個案研究是比較研究 90
3-1-2如何操作「少數個案」研究 93
3-1-3如何操作「多數個案」研究 97
3-2比較研究 101
3-2-1如何進行比較研究 101
3-2-2追求法則:個案研究與比較宗教學的思考 105
3-3歸納、演繹思維 109
3-3-1演繹法在研究中的地位與運用 109
3-3-2演繹或歸納:研究的兩個路徑 112
3-3-3研究途徑:學科、方法、理論與概念群 114
Chapter4 如何書寫與例子 119
4-1書寫 120
4-1-1如何用「描述法」書寫研究論文 120
4-1-2「推論」如何用在研究報告書寫 123
4-1-3作文與研究論文書寫的異同 126
4-1-4如何書寫研究論文的「頁下註」 128
4-1-5描述、詮釋與解釋:宗教學研究書寫的層次 131
4-1-6如何製作優質的「表」與「圖」 135
4-1-7脈絡與方法:《道德經》再詮釋 139
4-2 書寫例子 143
4-2-1《地藏庵260週年慶》全記錄 143
4-2-2變化萬千:從《列聖寶經》看呂祖的神格 146
4-2-3再次肯定達摩祖師的貢獻 148
4-2-4山門:切割神聖與世俗兩境 150
4-2-5真人所居:解讀大道公的神殿 152
4-2-6電線桿與火柴棒:教師節的聯想 154
4-2-7官民之別:兩岸慶祝西王母聖誕 155
4-2-8「重修淡水助順將軍廟」碑記 157
4-2-9龍的傳人:龍圖騰及龍子 158
Chapter5 方法學家的啟發 161
5-1詮釋主義 162
5-1-1孔子:重「提問」、「因果律」的至聖先師 162
5-1-2韋伯:「唯心主義.詮釋.理型」的創造者 163
5-1-3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 165
5-2 辯證主義 167
5-2-1老子:「相對與相融」二元辯證的思想家 167
5-2-2馬克思:「唯物辯證論」的思想家 169
5-2-3高達美:「視域融合」的詮釋主義者 171
5-3實證主義 174
5-3-1孔德:「實證主義」的先鋒 174
5-3-2涂爾幹:圖書館的「實證主義」者 175
5-3-3胡適:「實證主義」研究人文學、史學大師 177
5-4後實證主義 179
5-4-1孔恩:「典範革命」的科學哲學家 179
5-4-2卡爾巴伯:「否證主義」的思想家 181
5-4-3拉卡托斯:「研究綱領」的方法論 182
5-4-4法伊爾阿本德:「無政府主義」的科學哲學家 183
5-5反思主義 185
5-5-1司馬遷:用「採集.觀察.分類」法書寫 185
5-5-2繆勒:拍開「宗教學」的大門 187
5-5-3奧托:從神學到宗教現象學之路 190
5-5-4易君博:融合「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 192
5-5-5呂大吉:確認「宗教研究」的方法及範圍 194
5-5-6黃光國:走向《社會科學的理路》 197
5-5-7 澤井義次:反思西方宗教學理論 201
參考書目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