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類 > 易與儒

易與儒

易與儒
作者:
于載洽
出版社:
蘭臺出版社
書籍原價:
420
優惠價格:
378 
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出版時間:
2024.5
ISBN:
9786269752751

《易與儒》-出版內容簡

#蘭臺出版社#

《易與儒》這本書將易經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呈現了一幅深度探索中國古代文化精髓的畫卷。作者于載洽以其對易經的深刻理解和對儒家思想的傳承,試圖揭示《易經》對儒家思想發展的重要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本書分為五章,從易經的編纂、象數學、筮占、論辯到度的哲學逐一展開。通過對易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和儒家思想的深入解析,作者呈現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圖像,將易經與儒家思想的交融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第一章中,作者探討了易經的編纂歷史,從周易的誕生到漢、宋時期對易經的象數學研究,展示了易經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第二章則深入探討了周易的象數學,從漢至宋的發展,展現了易經在數理思想方面的深刻內涵。

第三章對周易的筮占進行了探討,並分析了筮占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四章中,作者進行了論辯,從不同角度解讀易經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呈現了易經的多面性和豐富性。最後一章則探討了度的哲學,將周易與孔子的思想相對照,呈現出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 《易與儒》通過對易經和儒家思想的綜合解讀,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以其對易經的獨到見解和對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門,讓人深受啟發和感動。這本書不僅是對易經和儒家思想的一次深度剖析,更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次珍貴探索。

《易與儒》-作者介紹

《易與儒》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 于載洽

《易與儒》作者于載洽,1943年生於青島市,男,漢族,退休教師。

1962年上高三時起,十餘年間系統閱讀先父遺書《經》《子》諸典籍及先父遺著《周易初稿》、《周易再稿》等書。受其父《易》著影響頗深,尤以《易》之象數學為甚。

1979年進青島台東干校之台東業餘醫科大學中醫專業講授《醫古文》。並在青島市衛生局舉辦的中醫大專班講授《醫古文》。多次在青島市衛生局舉辦的中醫職稱中進副高、副高進正高班中講授《醫古文》。

1986年山東社科院辛瑋院長曾推薦進山東大學或青島大學皆不就。

1987年春組青島《周易》愛好者成《周易》學習班,主講《周易本義》,在此基礎上於1988年5月10日在青島市社科聯召開學會第一屆會員大會,成立青島市周易學會。從1988年5月至2017年8月任青島市周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自1981年至1997年分別於《孔子研究》《周易研究》《中華易學》等期刊發表論文17篇。今復有內容與此相屬者,遂融貫之,輯成《易與儒》一書,忝列篇籍。

《易與儒》-序

《易與儒》出版序:

夫道者,哲人言事物終極之本體也。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爲宇宙之本體。生天、生地、生萬物。莊子言道:「無所不在。」「在屎溺。」爲生成萬物之本體。孔子重在人世。《論語.先進》:「未知生,焉知死」是也。重人倫之私德,社會之公德。蓋人世非德不立也。梁啟超《中國道德之大原》有曰:「自主觀之動機言之,凡德皆私德也;自客觀影響所及言之,凡德皆公德也。」《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此道爲「忠恕」。張岱年先生《中國哲學大綱.人生理想論》解曰:「在孔子,道與仁只是一事,亦稱爲義。從其爲原則則謂之道;從其爲當然則謂之義;而道之內容便是仁。」是順曾子解。但非也。《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顯然,孔子之言一貫之道非爲仁。《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乃孔子一生所追求者。《中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是道過猶不及,乃指中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是孔子中庸之道,乃德之至也。至者,極也,即德之本體也。《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是中庸之道,應與時俱進,即時中之道。

《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蓋從客觀實踐中,孜孜以求,努力精進,最後達到主客觀圓融,不逾矩。矩者,規矩也,規律也,法度也,即道也。可視爲道由德之本體的認知,進而爲事物本體的追求。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易》之卦爻辭,反復言明過猶不及之道,即時中之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事物皆分陰陽,即事物乃陰陽之對待、流行。就對待言,是事物陰陽之中和,寓流行乎中,即中庸。就流行言,是事物陰陽之衍變,寓新的對待乎中,即時中。故一陰一陽之道乃時中之道的另一表述耳。

〈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曰指宇宙之生成。或曰指八卦之生成。然則八卦以指代萬物。是太極者乃宇宙萬物之本體也。以此可見,孔子始述十翼,其後記之者多有潤色增華耳。

夫儒家之說,堯舜時代,非無禮、法也。以仁爲主,是謂大同。夏商周(西周)非無仁、法也,以禮爲主,是謂小康。春秋戰國,雖是禮壞。非無仁、禮也,法則興起,至秦而極。漢後變仁、禮各爲德之一目,則德治與法治相對待,輕重之間,因時而異,或興或替,以分優劣。然則德爲法之根基,德法先後,不辯自明。

清朝末年,堅船利炮,敲殘國門。科技落後,遂使中華道德之源的儒家倫理道德學說成爲罪惡淵藪。今國力大增,遂以中華文明自可傲然立於民族之林。社會進步,必將帶來道德更新。

余少讀古籍,喜儒學書,後綴文數篇,力求孔氏原義。雖見諸刊物,多不自信,今時代更新,友人相勸,結集付梓。余有疑焉,恐新舊道德有悖。後思梁啟超《中國道德之大原》語:「德必有本,何新非舊;德貴時中,何舊非新。」遂不揣荒陋,以求教於大家。#蘭臺出版社#

《易與儒》-目錄

自序 6

第一章 《易經》之編纂 9

《易經》之編纂時代 9

帛《易》芻議 24

第二章 《周易》象數學 37

《周易》象數學 37

漢《易》象數學 53

宋《易》象數學 79

第三章 《周易》之筮占 123

《周易》筮占 123

《周易》思維模式與預測 136

第四章 《周易》論辯 151

論「剛柔」釋「歸妹」——《周易大傳今注》質疑 151

「利用爲依遷國」考 165

「小人剝廬」辯 169

論《易》之「朋」象 172

「喪牛于易」與「喪羊于易」解 174

《易》中「貞」與「孚」字的解釋  179

〈序卦〉與卦序     186

讀《易》隨筆    188

學《易》札記    193

《周易》研究之路              196

《讀〈易〉管見》之我見          199

第五章 度的哲學 207

周公《周易》與孔子 207

孔子倫理社會學說的本質——「仁」「禮」之辯之統一 225

孔子倫理社會學說的本質——「仁」「禮」之衍化及功過 232

「度」的哲學——《易》以貫《經》    243

「度」的哲學——漢至唐篇      270

儒學獨尊的歷史必然——兼論儒學在文化史中的地位  300

主要參考文獻 314

跋 319

《易與儒》-內容連載

第一章《易經》之編纂

§《易經》之編纂時代

《周易》包括《易經》、《易傳》,學界多認爲《易傳》編寫在戰國年間。而《易經》(以下稱《易》)的編纂時代歧義頗多,但大體來說有三種:一、西周初年說;二、西周末年說;三、戰國初年說。其中戰國初年說立論新穎而失之疏略,駁之者有人,此不贅述。近年來,西周末年說漸浸,倡之者李鏡池先生,廣而論之者當數《周易新論》作者宋祚胤先生。爲此,從幾方面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易》卦爻辭的史實

《易》卦爻辭所引之史實歷來是論其編纂時代的重要證據。而其所引皆爲西周初年或更前者。如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蓋指殷周牧野之戰。據《書.禹貢》:「涇屬渭汭,……厥土惟黃壤。」「荊河惟豫州,……下土墳壚。」是以黃喻周,以玄喻殷。而《書.武成》:「會于牧野,……血流漂杵。」正所謂「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比初六曰:「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筆者認爲當係殷武丁時事。根據甲骨卜辭知「缶」爲武丁時方國名。故「有孚盈缶」謂孚信盈滿缶方國,因此,缶方國終來比之。後缶獲犬方國亦來比之,故「有他,吉」。

泰六五「帝乙歸妹。」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帝乙」爲商紂之父。此言周文王娶妃,即《詩.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所記之事。

泰上六:「城覆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筆者認爲此係《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告吉。……故天棄我」之事。

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類之人世代皆有,但周初之伯夷叔齊當是最聞名者。故余永梁先生即疑爲伯夷叔齊之事,不無道理。

晉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據顧頡剛先生認爲是寫武王之弟康叔(因他封於康,故稱「康侯」),用王賜與他的馬來蕃庶的故事。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箕子爲殷之太師,諫紂被囚,佯狂爲奴,正是箕子處明夷之時。

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蓋指《書.書序》「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事。

益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爲依遷國。」指《書.書序》「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後」,即封微子於商丘,改國號爲宋之事。

升六四:「王用亨(享)于岐山。」一般注家皆謂王指周文王。

旅上九:「喪牛于易,凶。」顧頡剛先生認爲是《竹書紀年》「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殺而放之」之事,甚確。

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係指殷高宗對鬼方用兵事。

既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一般注家皆以「東鄰」指殷,「西鄰」指周。

《新論》作者《易》作於西周末年說所據之史實是:明夷九三「于南狩」;升卦辭「南征吉」。並認爲這是《左傳.僖公二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史記.周本記》「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反,卒于江上」之事。細思之,非也。升曰「南征吉」。而「昭王南征而不復」,「南巡狩不反」,當爲凶,何得爲吉。蓋周居我國西北,其滅殷後,向四圍方國用兵——《書.君奭》所謂「一人有事于四方」;成王之作《多方》,蓋爲四方作亂方國而作也。於其南者,皆可曰「南征」。又一九七七年陝西周原出土大量早周卜甲,即有「伐蜀」(H11:68),「征巢」(H11:110),「楚子來告」(H11:83)等載。是早周已向四圍方國用兵,迫其臣服。故迨及武王伐紂時,「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蠻夷戎狄會師助周,如《書.牧誓》所記,絕非虛辭。是早周亦有南征之事。

購書注意事項:

一、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運費100元;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

二、為了保障您的權益,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

三、商品換貨時,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

四、若需要團體訂購,我們有專人服務。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

電話:02-2331-1675

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30~18:00

返回列表
到頂部